犎

基本字義

1. 〔~牛〕一種野牛,背上肉突起,像駝峰,如“西域諸國獻汗血馬、火浣布、~~、孔雀、巨象及諸珍異二百餘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犎
  • 筆順編號:1211211243112 
  • 部外筆畫:9
  • 總筆畫:13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fēng 1.野牛。參見"犎牛"。
基本信息
注音:ㄈㄥ 部首:牛 部外筆畫:9 總筆畫:13
五筆86:FFFH 五筆98:FFFG 倉頡:GIHQ 鄭碼:BBDM
: 四角號碼:4450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728E
詳細字義
〈名〉
1. 犎牛,古書上指一種背部隆起的野牛[bison]
西域諸國獻汗血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諸珍異二百餘品。——《晉書》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甫容切《集韻》《韻會》方容切,𠀤音封。《玉篇》野牛也。《集韻》牛名。領上肉犦胅起如橐駞。《爾雅·釋畜注》犦牛,卽犎牛。《司馬相如·上林賦》庸旄貘犛。《注》師古曰:庸牛,卽今之犎牛。 又或作封。《前漢·西域傳》罽賔出封牛。《注》師古曰:封牛,項上隆起者也。亦作峰。《後漢·順帝紀》疏勒國獻獅子封牛。《注》封牛,其領上肉隆起若封然,因以名之。卽今之峰牛。 《集韻》或作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