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19年,噴泉就是古羅馬人將貞女泉引進羅馬城水道的終點。15世紀,這裡又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整修,一直保留至今。噴泉主體部位的大理石海神雕像栩栩如生,細微處如海馬們拉著的碩大的貝殼也處理得相當精美。據說背轉身向池中投上一枚硬幣就可以許三個願望,但其中的一個必是“再回羅馬”(Fa ritorno a Roma)。
修建歷程
建設
早在1629年教皇Urban八世,認為先前的噴泉不夠顯著,要求Gian Lorenzo Bernini 翻修,Bernini改造從另一側的廣場遷泉水,使之面對吉瑞納宮(教皇可以俯視並享受它)奠定了Salvi噴泉的基礎,但是,當教皇去世,此項目也因此被放棄。到了18世紀初,Nicola Michetti的Ferdinando Fuga與法國的Edme Bouchardon建築成為巴洛克時代兩大建築風格,1730年教皇克萊門特十二世(Pope Clement XII )舉辦了二種風格競賽,其中Nicola Salvi最初輸給Alessandro Galilei-但由於羅馬舉行了抗議行動(即佛羅倫斯韓元,Salvi被授予委員會反正。) 修建工作正式開始於1732年,共花了三十年於1762年完成,許願池噴泉是羅馬最後一件巴洛克傑作,成為羅馬的象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