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它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物質動因。由一定的
生產關係所決定,並且是這種
經濟關係的表現。
自然基礎
人類的需要是經濟利益的自然基礎。人類的多種多樣的需要,要通過各種生產活動來滿足,從而產生和形成了各種經濟利益和經濟
利益關係。滿足生活需要和生產需要的各種社會勞動成果,構成經濟利益的物質內容。
社會基礎
在不同的
社會經濟形態下,
生產關係決定滿足人們需要的不同的社會經濟形式。例如,封建地主的經濟需要由
封建地租這種
經濟形式來滿足;
資本家的經濟需要由
資本主義利潤這種經濟形式來滿足;僱傭工人的經濟需要由
資本主義工資這種經濟形式來滿足,等等。生產關係決定了人們不同性質的經濟利益和利益關係。例如,資本主義利潤是資本家的經濟利益,資本家榨取
剩餘價值構成資本家同工人之間的經濟利益對抗的關係。因此,F.恩格斯說:“每一個社會的
經濟關係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7頁)。
關係
經濟利益是形成
階級和引起
階級鬥爭的經濟原因。經濟利益的同一性,是使一個社會集團成為階級的必要條件;經濟利益的對抗性,是使不同社會集團成為對抗階級的必要條件。K.馬克思說過:“既然數百萬家庭的經濟條件使他們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與其他階級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並互相敵對,所以他們就形成一個階級”(《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217頁)。
任何
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歸根結柢都是由經濟利益的矛盾和衝突引起的。馬克思說:“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同前,第1卷,第82頁)。歷史上的一切革命也都是在經濟利益的基礎上產生,最終也都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的。在
階級社會里,
階級鬥爭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經濟利益則是階級鬥爭的物質動因。在
社會主義社會,人們之間的
生產關係仍然存在經濟
利益關係,雖然
剝削階級消滅了,但經濟利益的動力作用不會消失。消失的只是利益之間的對抗。
無產階級的運動從來就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揚革命熱情是重要的,但不能單純依靠革命熱情,而是只有藉助革命熱情,依靠人們對經濟利益(包括個人利益)的關心,才能推動生產發展,推動社會前進。
體系
體系
每個社會都有自己不同性質的經濟利益體系。以
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以
僱傭勞動為源泉、反映
資本家對勞動者的
剝削和奴役關係的經濟利益,是
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利益,資本家同工人之間的對抗經濟利益構成
資本主義經濟利益體系的核心。以生產資料
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以
社會主義勞動為源泉,反映聯合勞動者之間平等、協作和互利關係的經濟利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利益。在社會主義
生產關係下,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經濟利益。這些利益在重要性上、在涉及的範圍上以及在實現時間上還有各種差別,因此使
社會主義經濟利益表現為不同的種類。例如,有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有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根本利益和非根本利益,有長遠利益,等等。這些利益,有共同的社會基礎,以統一的社會主義
再生產過程為前提,存在著各種內在的聯繫,連線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利益體系。同歷史上一切
剝削制度相比,社會主義經濟利益體系的特點在於各種社會主義經濟利益的根本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並不意味著這些經濟利益在整個體系中處於完全同等的地位,國家利益、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是首要的和主導的。產生上述根本一致性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的
生產資料公有制。在
社會主義經濟利益根本一致的條件下,也還存在著
非對抗性的矛盾,但是這些矛盾不需要根本變革
生產資料所有制,只需要通過發展
生產力、改革
經濟體制、完善社會主義
生產關係等
自我調節措施,就可以解決。
原則
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是維護社會主義物質利益體系的根本一致性和調節它的非對抗矛盾性,以促進社會主義生產不斷迅速發展、社會及其成員的需要得到愈益充分滿足的重要原則。它是社會主義物質
利益關係的反映,其基本內容是把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結合起來,兼顧三者的實現和發展;在發生不協調的情況下,使個人利益服從共同利益,集體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經濟利益問題是一個尚待深入探討的問題,有些問題仍有分歧意見。主要是:①經濟利益的實質是什麼;②物質利益同
經濟規律是什麼關係,是否存在物質利益規律;③物質利益原則是否就是物質利益關係,怎樣表述物質利益原則;④在新的
經濟體制中如何發揮經濟利益的動力作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