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端稜鏡

物端稜鏡

物端稜鏡(objective prism),是附在天體照相儀物鏡前的稜鏡。一般是一種小頂角的三稜鏡,與望遠鏡共同組成一種常用的天文攝譜儀器。星光先由稜鏡色散,再由望遠鏡聚焦成光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物端稜鏡
  • 外文名:objective prism
  • 定義:附在天體照相儀物鏡前的稜鏡
  • 套用領域恆星光譜分類
  • 套用範圍:大視場小口徑的設備 
  • 套用學科:天文學
定義,優缺點,發展歷史,套用實例,

定義

是附在天體照相儀物鏡前的稜鏡。一般是一種小頂角的三稜鏡,與望遠鏡共同組成一種常用的天文攝譜儀器。星光先由稜鏡色散,再由望遠鏡聚焦成光譜。

優缺點

其優點是光量損失少,能同時將視場中出現的亮星光譜都拍攝下來,適於研究大量恆星的低色散光譜;缺點是不能拍攝比較光譜。物端稜鏡廣泛用於恆星光譜分類,也用於對特定類型天體(如Hα發射線星、行星狀星雲、類星體、高光度星等)的普查。
物端稜鏡

發展歷史

物端稜鏡最初是夫琅和費設計的。法國天文學家費倫巴赫為測量恆星視向速度設計了一種直視物端稜鏡,它由兩塊冕玻璃稜鏡和一塊火石玻璃稜鏡組成。這種物端稜鏡對特定波長不產生偏折,但有足夠的剩餘色散,能克服一般稜鏡的畸變,用它測量恆星的視向速度,精度達 3公里/秒。物端稜鏡光譜色散度通常在 100~1000埃/毫米之間;有時為了觀測暗星可達10000埃/毫米。多數物端稜鏡與施密特望遠鏡組合,可獲得大視場的高質量光譜。

套用實例

物端稜鏡
1885年,皮克林第一個使用物端稜鏡拍攝光譜,嘗試光譜分類。通過對行星狀星雲和瀰漫星雲的研究,在仙女座星雲中發現新星。
哈佛天文台及其在秘魯的阿雷基帕(Arequipa)分所(現在轉移到了非洲南部麻塞爾波爾)已經研究恆星光譜的攝影長達一個世紀了。這項工作中採用的是物端稜鏡,為天空中的各個區域拍攝了成千上萬張照片,而且已經認真研究過了。結果是,他們已經弄清楚了超過35萬顆恆星的光譜。只要查閱一下HD星表(The Henry Draper Catalogue,哈佛天文台編輯的世界上第一個記錄恆星光譜的大型星表;1937年到1949年間出版了DH星的補表.此時記錄的恆星數目是359083顆),便能夠得知恆星的亮度和譜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