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物語(廣西師大出版社2016版)

物之物語(廣西師大出版社2016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物之物語》是2016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戴明賢。

基本介紹

  • 書名:物之物語
  • 作者:戴明賢
  • ISBN:978-7-5495-8982-1
  • 類別:文學、散文
  • 頁數:330
  • 定價:42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1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32
  • 叢書:戴明賢集
  • 副書名:戴明賢集(第三卷)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媒體推薦,圖書目錄,精彩文摘,

作者簡介

戴明賢 ,中國作家協會與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貴州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作品有小說《九疑煙塵》《花濺淚》《岔河漲水》,散文集《物之物語》《殘荷》《戴明賢散文小說選》等。影視戲劇作品有《家祭》《夜郎新傳》《捉鬼》《燕樓驚豹》,以及《雙婚疑案》《天殘地戲》等。同時從事書法篆刻,有《戴明賢書法篆刻集》《對山集·戴明賢卷》等出版。

內容簡介

貓狗有它們自己的歷史,小物件卻負載著你的歷史,年深月久仿佛就成了精。
貴州安順有民謠曰:“一樣生,百樣死。”戴老感懷:“不是他們活在這些‘物’上,而是我活在他們身上。……‘我寫他人故我在。’”戴老借物寫人,一個個微小的個案背後是一個巨變迭起的大時代。這樣的記錄與回憶,既是文學的,又是史學的。
本書為《戴明賢集》第三卷,系戴老貴州系列作品之一。
戴老著眼於生活小物件,集中選取了父輩友朋之間流傳贈送的部分書畫拓印、照片書稿、居家物什等,從“物之歷史”的視角切入,將物之故事娓娓道來,同時亦默默寫下數十位親人師友的人生故事。
書中主要述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人事,並藉由相關物件追憶更早年月的故事,時間跨度大,地域變換多,所述人物眾多。這些物件帶著歷史和舊日子的氣息,是百樣人生的無言見證。戴老以生活中的物件為支點撬動記憶,由物及人,展現了各種人物及其背後的時代風景,構成了“人與歲月”的深刻內涵。

編輯推薦

貴州安順有民謠曰:“一樣生,百樣死。”戴老感懷:“不是他們活在這些‘物’上,而是我活在他們身上。……‘我寫他人故我在。’”戴老借物寫人,一個個微小的個案背後是一個巨變迭起的大時代。這樣的記錄與回憶,既是文學的,又是史學的。

媒體推薦

歲月的手指點石成金。《物之物語》以生活中的物件為支點撬動記憶,由物及人,展現親友與自己的“一樣生,百樣死”,以及背後流動不居的時代,字裡行間凸顯世事無常。雖說與物相關的人多半逝去,不如易碎的陶瓷經久,但他們的故事被有心者挽留於文字里,被更多的人認識,也算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噹噹評論員馬國興

圖書目錄

竹節紫砂杯
三槍腳踏車
太平洋石子兒
張問陶詩橫披
“小僧揖客”石
《聊齋志異》和《掃盲課本》
三副對聯
駱駝骨佛頭
穆瑙杯墊
《母儀永式》圖冊
筆拓《齊白石印譜》
“秋翁”小照
《劉式型書畫集》
“貴陽陳氏考藏”印
象管筆
烏蒙故人合影
高原奇事·金瓶梅
師生掃墓合影
赤金丹
鶴西譯《魯拜集》
輪圈校鐘
蔣旭英《民國安順老照片》劫餘
集體回憶錄《見證》
木虎·木杖·木酋長
印度木象
趙祖武《林場二十年》
螢火蟲
馬踏飛燕
吳祖光《寫劇生涯》
阿琦婆·人生相
蔡斯照相機
鋼刺蝟
王松年《墨竹》
七星貝
張充和自書《蝶戀花》詞
何二手繪青花瓶
半兩糧票
高碑國小舊照
楊國勛漫畫《全家福》
碎瓷水盂
冬衣夏裳
龍紋印
《杜若觀風集》冊頁
“潰軍”合影
雙面鏡
張宗和書《魯迅詩抄》
苗溪春關羽劇照
谷府出殯照
“仙俠”小影
複寫件《靈犀吟草》
烏蒙灶
窗友重聚影
八音鐘
李麥寧《往事》列印稿
安溪鐵觀音
一份遺囑
後記

精彩文摘

後記
我少年時代在家鄉度過。上中學到了省城,幾年後全家遷來。此後六十餘年中,除了有七年在烏蒙山區教中學,一直生活在貴陽。多次有朋友問我:十幾年的事你寫了一本《一個人的安順》,幾十年的事怎么不寫一本《一個人的貴陽》呢?其實,後半段的人與事,我還是寫過不少的,但單篇散頁,他們讀是讀了,不能形成整體感覺。寫安順,空間和時間都比較集中,適合用那種方誌式、城記式的結構。這以後的幾十年,時間跨度大,地域變換多,人和事十分龐雜,得另找一個能把它們收容在一起的口袋,才能使之形成整體。兒子無意間提出寫“紀念品”的點子,我心裡一亮:就是它了。
口袋有了,貨物蜂擁而至,攪得心中五味俱全。從開始動筆到基本寫完,是在二〇一〇年首尾,恰是我與妻子龔興群的“金婚”之年。寫下的這些人物,她也幾乎全部與我同樣熟悉。於是乎,它本身也成了一個紀念品。
借物寫人,寫出來一個巨變迭起的大時代中一堆渺小的“個案”。某日老同事王鼎名教授來訪,一起回憶共歷的種種往事,正像歌里唱的:有樂也有苦。他乃建議我寫一本自傳。我說,已經寫了,就是那本《安順》和這本《物語》。要想撇開其中的人和事,專寫我自己,真就沒了可寫的東西。不是他們活在這些“物”上,而是我活在他們身上。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我卻是“我寫他人故我在”。如果不曾有過這些“被記錄者”,我這個“記錄員”就成了“0”。這個發現令我驚悚。
這組長短文字,從二〇一〇年初開始在《貴陽日報》副刊上連載,臨近年尾歸總起來,動手做一次通體修訂:補寫不應缺席的篇目,梳理文字,等等。中間接杜麗女士電話,告知擬將《一個人的安順》收入《人與歲月》叢書。交談中聽我說起這部《物之物語》書稿,她出於職業敏感,立刻要求傳去一閱。幾天后回信:要了。我於是把應補入的篇章寫出來,對全部文字再次做了梳理,成為眼前這個樣子。她稱這種寫作是法國百科全書派微型史觀的路子,我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學派,但立刻望文生義地認同它完全符合我的觀點。在此,謹對杜麗女士和貴陽日報王瑩女士致以謝忱!
二〇一〇年元月十六日呵凍記於適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