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牧業氣象學是研究環境氣象條件與畜牧業生產相互關係的規律,進而利用、調節以致控制這些氣象條件的一門學科,是農業氣象學的一個分支。牧草的生長、發育,放牧畜牧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家畜疫病的流行和牧業氣象災害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與環境氣象條件關係尤為密切,特別是乾旱、暴風雪等更容易造成災難。加強牧業氣象研究與服務水平,拓展服務領域,開展牧草生長發育與氣象條件的關係研究,預測牧草產量和評估牲畜的承載能力,研究畜牧業重大氣象災害預測預警服務體系是牧業氣象服務的根本所在。
牧業氣象服務的內容
針對牧業生產和防災減災工作的需求,利用氣象衛星開展草原火險、牧草長勢與產量、草地旱災與雪災等遙感監測工作,對嚴重旱情、暴雨、特大雪災以及大範圍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做出準確預報,發布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提醒各地政府及早做好防災準備。通過收集、分析生態氣象監測資料,開展牧草返青期、牧草產量以及牲畜保育、牲畜屠宰期氣象條件等監測、預報工作,幫助廣大農牧民提高生產效益。具體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牧草返青期預報
春季是牧業生產關鍵轉折期,牧草返青期預報對安排牲畜放牧轉場、草料調配等牧事活動具有積極的意義。牧草返青期在不同類型草場地區早晚不同,草甸草原由於水分條件較好,主要受溫度的影響而對於典型草原、荒漠、半荒漠草場,水分是其主要影響因子。
牧草產草量預報
選取牧草生長季前期及期間的光、溫、水等氣象因子,利用回歸、方差分析或逐步篩選等方法,配合遙感植被指數監測資料估算出當年的牧草產量。由於雨熱在時空分布上的不均勻性,牧草生長有很大的波動。對無灌溉條件的天然草原,降水是牧草產量的限制因子,其次是土壤含水量和蒸發量,雨熱匹配好的季節,牧草產量能高出正常年份的200%,雨熱匹配差的年份,牧草產量只有正常年份的30%。
冬季草場載畜量預報
根據牧業生產過程和當年夏季牧草生產狀況、地上剩餘生物試多少及冬季能儲備的飼料情況,並結合遙感信息合理確定牲畜過冬頭數,淘汰老、弱、病畜,緩解冬春草場壓力,為草畜平衡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影響載畜量的主要因素是牧草的種類、覆蓋率、產量、質量、利用方式等。以草定畜,合理安排載畜量,是防止草場退化,保證草場資源得以永續利用的重要措施。
春季牲畜死亡率及繁殖率預報
根據上半年草地牧草生長狀況及人冬前牲畜膘情進行綜合分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牲畜死亡率及繁殖率預報,提醒農牧民控制牲畜存欄頭數,減緩冬春草畜矛盾,避免因災害性天氣出現病倒芸至死亡。
牧事氣象條件預報。主要包括放牧氣象條件預報、家畜繁殖與接羔(犢、駒)保育氣象條件預報、剪毛氣象條件預報、疫病流行期氣象條件預報、打草期預報、牲畜屠宰期氣象條件預報、牛奶貯運氣象條件預報等,為牧業生產活動提供氣象保障。
牧業氣象災害預報
主要包括草原火險氣象條件預報預警服務和畜牧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如黑白災預報、牧區乾旱、暴風雪、冷雨預報等。
以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為例,從30年前就恢復建立了24個農牧業氣象觀測站,包括6個試驗站。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農牧業氣象中心,2005年,進一步整合資源,組建了機構設定合理、運行高效的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在自治區氣象科研所設立了農牧業氣象研究室,在盟市建立了12個生態與農業氣象服務中心。按照國家將內蒙古自治區建成中國北方生態防線的決策,在各級台站推進了生態監測和服務業務,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省級生態監測服務站網。緊密圍繞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質量演變狀況,提供不同時段的生態氣象監測評估服務產品,定期發布年度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報告和重點區域專題評價報告。目前,形成了包括土壤水分、天然草場牧草生育狀況、農作物生長發育狀況、沙塵天氣、生態項目區植被恢復狀況、太陽輻射、沙漠化、森林可燃物、水體、酸雨、大氣成分、草地蒸散量、黑炭氣溶膠等系列化與規範化服務產品46種。經過持續的建設和發展,初步建成了衛星遙感與地面監測相結合的農牧業氣象監測網,建立了區、盟、旗縣三級農牧業氣象監測、預報預測和服務業務體系,培養了一批農業氣象專業技術人才,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打下了良好基礎,得到了地方政府和農牧民的認可和好評。
牧業氣象服務的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牧業生產的對象、條件、環境、技術等都進人了新的發展階段,發展牧業氣象服務要重點關注以下需求:
(1)高度重視天氣預報、氣候預測、觀測資料等基礎氣象業務對農牧業氣象服務的支撐作用。比如,在做出降雪、降溫強度預報的同時,還要預報出連續時間長短、放晴日期的預報,指導牧民做好牲畜出欄、產絨以及保溫越冬I根據草原上氣象站點冬季凍土深度和降雪量隨不同年份的變化特點,結合近年來對牧草返青時間的生態監測提前預測來年春季牧草返青的時間I根據牧草生長狀況及其產量預測,研究草原載畜量和牲畜出欄率,為提高農牧民收人和促進草原生態保護服務由傳統的預報降水,延伸到預報洪澇、乾旱、旱災強度變化在預報早霜出現時間的同時,連同分析早霜提前或推後的時間,對當地主要牧草的影響等。
(2)加快發展適應現代牧業氣象業務的觀測站網。一是對原有觀測站網進行評估,按照現代農牧業新設計三是考慮恢復過去已撤銷的站點,把寶貴的觀測資料接續下來四是把握管理規範與現實需求的靈活性,個別觀測品種發生變化後要適時調整新的觀測品種五是開展對歷史觀測資料的信息化工作,做好服務產品的延伸。
(3)提升牧業與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服務能力。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程度及其趨勢對牧草的影響、氣候變化對農牧交錯帶的影響和應對措施。積極開展牧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等新業務。
(4)提高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服務的針對性和覆蓋面。分析新時期農村牧區對氣象服務的新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牧業氣象服務新產品和適用技術的開發,建立健全符合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和現代牧業經濟特點的牧業氣象服務技術體系。積極探索牧業氣象業務服務信息發布的途徑和方式,加強氣象災害信息發布渠道的建設,使相關信息及時到達牧民手中,提高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