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過程
制定背景
牡丹單朵花期5-7天,素有“養花一年看花十天”之說,花期相對較短,群體花期早中晚品種結合才能延續一月左右,而且牡丹花期受天氣影響,每年差別較大,怎樣準確預測花期並採取相應管理措施是保證牡丹文化節能準時、順利開幕的一個關鍵環節。通過觀測牡丹物候期階段,分析各個階段與初花期的內在關係,是準確預測花期的一種手段。對牡丹花期預測沒有具體相關標準,花期預測方法也不盡相同,多數憑經驗判斷。洛陽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牡丹栽培中心,雖然物候期的觀測一直在進行,但標準不一,對花期的預測沒有科學有效的分析依據,制約著牡丹產業的發展。因此儘快出台、規範行業技術標準,引導牡丹產業健康發展,已迫在眉睫。
編制進程
2016年5月20日,成立地方標準起草組,明確王泳梅、李韶霞、范崇霞、馬曉潔、張文婷六位專家開展編制工作。
2016年5月25日,標準起草組對全國的牡丹標準以及目前牡丹花期調控研究中所關注的幾個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擬定標準起草方案基本內容。
2016年6月,編制組及有關人員分赴洛陽市王城公園、中國國花園、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專業技術問題進行調研,認真聽取意見和收集相關資料。
2017年2月,在做好前期資料收集和調研基礎上,根據實地考察、檢測數據,進行數據分析並驗證,並反覆修改、論證,形成《牡丹花期預測》地方標準草案。
2017年4月5日,由王城公園高級工程師王泳梅主持會議,組織部分專家對標準草案進行了逐條、逐行、逐句、逐字的再次討論和修改,形成徵求意見稿。
2018年1月24日,地方標準《牡丹花期預測》(DB41/T 1495-2017)實施。
制定依據
地方標準《牡丹花期預測》(DB41/T 1495-2017)依據中國國家標準《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GB/T 1.1-2009)規則起草。
起草工作
起草單位:洛陽市王城公園、
中國國花園、洛陽市牡丹公園。
主要起草人:王泳梅、李韶霞、范崇霞、馬曉潔、張文婷、劉廣林、肖強。
參加起草人:樊曉輝、羅娟、王少鋒、趙閣、潘濤、周麗娟、沈改霞、薛萌。
標準目次
前言 | |
---|
1範圍 | |
---|
2術語和定義 | |
---|
3開花物候期形態特徵 | |
---|
4初花期預測 | |
---|
附錄A(資料性附錄)牡丹常見早、中、晚品種名錄 | |
---|
附錄B(資料性附錄)牡丹開花物候期記載表 | |
---|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牡丹花期預測》(DB41/T 1495-2017)規定了牡丹開花期預測的術語和定義、開花物候期形態特徵及初花期預測。該標準適用於海拔50m~300m、東經110°21′~116°39′、北緯31°23′~36°22′範圍內的牡丹觀賞園及牡丹種植地的花期預測。
實施建議
在進行牡丹地方標準宣傳時,應著重介紹其主要內容和關鍵技術,解決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議組織力量進行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技術培訓,真正將貫徹牡丹標準工作落到實處。
意義價值
《牡丹花期預測》(DB41/T 1495-2017)對提高牡丹花期的預測水平,為洛陽牡丹文化節的完美舉辦提供科學依據,打造洛陽牡丹特色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為洛陽牡丹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對發展洛陽經濟、建設文化洛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制定該標準,做到有標可循,加快洛陽牡丹產業化發展,有利於穩定提高洛陽牡丹觀賞質量與水平,打造地方品牌,提高牡丹文化節的知名度,發展洛陽旅遊文化產業。有利於促進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促進資源的良好配置和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