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出土文物,藝術作品,套用領域,
發展歷史
我國羽毛畫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勞動人民就創作出拼貼羽毛裝飾畫。羽毛畫是在羽毛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經過對繽紛多彩和輕飛柔軟的羽毛進行篩選、貼上、剪裁、染色等工序,將自然界的野花再現於藝術殿堂,取得了以假亂真的效果。在製作羽毛花的同時,逐步開始製作羽毛畫。
出土文物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拼貼羽毛畫的裝飾品,可見它最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室內棺上羽毛貼花絹裝飾,它是以素絹為地,再用鑲有細窄白邊的絹條貼成圖案,絹條上貼有黑色羽毛,絹地上貼有金黃色羽毛,彩色羽毛與絹條圖案互相輝映,華麗而莊重。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清代“青松”、“翠竹”兩幅羽毛畫掛屏。它們是用翠鳥毛貼上而成的。中國東北的黑龍江、遼寧以及山東,都是羽毛畫的重要產地。
藝術作品
作品《虎嘯)、《孔雀開屏》、《百鳥朝鳳》等,都是以石膏紙漿先塑出虎和孔雀的浮雕,然後施加羽毛貼布色彩,背景再施以水粉畫或水墨畫畫成的山水、叢林、花木,使畫面凸凹有致,層次分明,取得精彩的藝術效果。
套用領域
羽毛畫最初僅僅用來製作一些小件如書籤、賀年片之類,工藝上也只採取平貼辦法。投入市場後,頗受民眾歡迎,並有小量外商訂貨。隨後,便組織部分畫家和製作工人,互相結合製作大幅的掛畫、屏風、座屏等作品,工藝品種也從單一的平貼發展到浮雕貼畫、貼繪並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