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雙芽巴貝蟲病

牛巴貝蟲(又稱梨形蟲)病是由梨形蟲目(Piroplasmea)巴貝科(Babesiidae)巴貝屬(Babesia)中的雙芽巴貝蟲(B.bigemina)和牛巴貝蟲(B.bovis)寄生在牛的紅細胞內所引起的一種血液原蟲病。牛感染該病後發病和死亡率均很高,主要症狀為高熱、黃疸、貧血及血紅蛋白尿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雙芽巴貝蟲病
  • 外文名:BaBei bigemina disease
  • 病症:血液原蟲病
  • 常見症狀:高熱、黃疸、貧血及血紅蛋白尿等
簡介,症狀,

簡介

近年來牛雙芽巴貝蟲病在信陽市周邊鄉、鎮時有發生和流行。給養牛戶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筆者根據其流行情況及病理表現,採用中西藥結合治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症狀

1 流行情況
信陽市牛雙芽巴貝蟲病呈地域性流行,多發生在每年的8~10月,病牛多為2~5歲的黃牛和中國黑白花牛,尤其新引進的優良品種牛為高發群體。因該病由微小牛蜱等傳播,所以放牧牛發病率高,舍飼牛發病率較低。
2 發病機理
牛雙芽巴貝蟲侵入牛體後,進入紅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並產生毒素,導致牛體紅細胞大量破壞和溶解,引起病牛貧血和組織缺氧,出現呼吸和心跳加快。被破壞的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游離出來,在肝內轉化為膽紅素,沉積於各組織中而發生黃疸。因肝負擔過重,不能將全部血紅蛋白分解轉化,使一部分血紅蛋白隨尿排出,形成血紅蛋白尿
3 治療措施
採用中西藥結合治療,西藥用錐黃素或三氮脒,中藥用青蒿散加減。採用中西藥結合方法治療牛雙芽巴貝蟲病118例死亡,治癒率達94.9%。
4 典型病例
病例1 2000年10月,信陽市郊賢山村王某飼養的6頭乳牛中有3頭牛體溫突然升高至40.0~41.5℃。該牛精神沉鬱,反應遲鈍,食慾及反芻減少,口色黃白,呼吸加快,產乳停止,2d後病情迅速惡化,表現為消瘦、貧血、黃疸、排濃茶色尿液,且消化功能紊亂,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采病牛靜脈血液5mL,按常規方法製作血塗片,在油鏡下觀察,見紅細胞內有蟲體,大多數呈梨形,個別的呈環形,位於紅細胞中央;此外,病牛的紅細胞總數、血紅素降低,血液稀薄如高錳酸鉀溶液樣。據此診斷為牛雙芽巴貝蟲病。治療:取5g/L錐黃素100mL,加入2000mL葡萄糖生理鹽水,另加100g/L維生素C40mL,1次靜脈注射。另用青蒿150g,常山45g,柴胡90g,黃芩、首烏各80g,黨參、生地、二花各120g,甘草30g,水煎服,每日1劑,用上述方法治療3d後病情有所好轉,體溫降至39.3℃,尿色變淡。以後停用西藥,中藥用青蒿散加白朮、茯神各50g,當歸、陳皮各60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2d,病牛精神明顯好轉,體溫恢復至38.5℃,心跳為63次/min,尿色微黃,胃腸蠕動正常,黏膜黃染症狀消失。采靜脈血液5mL,塗片、染色、鏡檢未發現蟲體。為鞏固療效,繼續灌服上述中藥2d,尿液顏色恢復正常。
病例2 2001年9月28日,信陽市明港鎮李某飼養的5頭肉牛中有2頭突然不食,精神沉鬱,體溫41.0℃,口色黃白,呼吸粗厲,被毛豎立,糞便乾且量少,尿呈濃茶色。采靜脈血液塗片,染色,鏡檢,見紅細胞內有三梨形蟲體,診斷為牛雙芽巴貝蟲病。治療:三氮脒2g,溶於40mL注射用水,深部肌肉注射,1次/d。中藥用常山45g,茵陳、柴胡各90g、黃芩80g,車前、苦參、元參各60g,黨參、生地各120g,甘草30g,水煎服,每日1劑。中西藥共用2d後停用西藥,繼續用中藥治療,直至病牛體溫及尿的顏色恢復正常,再做蟲體檢查為陰性。
5 體會
5.1 臨床實踐證明,用錐黃素或三氮脒治療牛雙芽巴貝蟲病效果較好,而採用中西藥結合療法,更優於單用西藥或單用中藥的療效。
5.2 對病牛使用抗血孢子蟲藥物時,應根據病情,同時給予葡萄糖、維生素製劑和強心健胃藥,以增強牛體抗病的能力,促進病畜痊癒。
5.3 當病牛體溫恢復正常後,應停用抗血孢子蟲西藥,繼續灌服補氣補血的中藥,以恢復其造血功能,加快病牛康復,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