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雙芽巴貝斯蟲病,是一種急性過程的季節性疾病,由雙芽巴貝斯蟲引起,臨床上常出現血紅蛋白尿,故也稱為紅尿或血尿病,嚴重影響牛的健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雙芽巴貝斯蟲病
- 英文名:Bovinebabesiosisbigemina
- 別名:牛雙芽焦蟲病
- 病原學:雙芽巴貝斯蟲
- 傳染病:是
- 傳播途徑:寄生傳播
- 臨床表現:體溫急劇上升,精神沉鬱,食慾減退,反芻減少或停止,便秘或腹瀉
疾病簡介,病原學,傳染病學,疾病症狀,病理變化,臨床診斷,疾病防治,
疾病簡介
病原學
雙芽巴貝斯蟲(Babesiabige-mina)為大型蟲體,其長度大於紅細胞半徑,呈圓環形、橢圓形、單梨籽形、雙梨籽形和不規則形,血液塗片以姬姆薩染色,蟲體的原生質呈淺藍色,邊緣較深,中部淡染或不著色,呈空泡狀的無色區;核為深紫色,往往位於蟲體邊緣,染色質多為2團,圓形的核有時從蟲體逸出。典型的雙梨子形蟲體以其尖端相連成銳角,其長度約4-5μm。圓環形蟲體的直徑約為2-3μm。多數蟲體位於紅細胞的中部。
電鏡下,梨形蟲體由薄的外膜,厚的內膜和膜下微管層組成的3層表膜包被,在蟲體鈍端有極環,內膜終止於此;無類錐體;細胞椎體,細胞核有2層膜,無核仁,較大的細胞器為棒狀體,一些較小的稱微絲。由極環,棒狀體和微絲組成頂複合器。胞漿內有空泡、球形體、內漿網等結構,但無線粒體。
傳染病學
含有蟲體的紅細胞進入微小牛蜱腸管後,多數蟲體隨紅細胞的被溶解、消化而死亡,僅有一些卵圓形或球形蟲體能存活並發育,這些蟲體可能就是配子母細胞(gametocytes)。
蟲體進入蜱體24h後,即在腸上皮細胞內進行復分裂,約在72h發育成蟲樣體(vermicules)並進入血淋巴,其大小為9-13μm×2.0-2.9μm。96h以後有些蟲樣體侵入馬氏管,經復分裂後移居蜱卵內,並隨後在發育的幼蜱上皮細胞中經歷相類似的發育。幼蜱蛻化為若蜱時,其唾液腺中則可形成大小為2.2-2.7μm×1.O-1.5μm的梨子形蟲體,這與牛紅細胞中觀察到的梨形蟲體極其相似。因此可以認為,雙芽巴貝斯蟲在微小牛蜱體內發育到感染階段是在幼蜱蛻化為若蜱的時期,即幼蜱在牛體上吸血8-10d之後。
雙芽巴貝斯蟲寄生於黃牛、奶牛、水牛、瘤牛的紅細胞內,由微小牛蟬(Boop-hilusmicroplus)、無色牛蜱(B.decoloratus)、環形牛蜱(B.annulatus)等多種蜱,經卵傳播。
本病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主要發生南方各省,但甘肅、陝西、河南、西藏等地也有報導。我國雙芽巴貝斯蟲由微小牛蜱經卵傳遞,次代若蜱和成蜱傳播病原,幼蜱無傳播能力,雙芽巴貝斯蟲可通過微小牛蜱垂直傳播,也可通過胎盤傳播。
微小牛蜱為一宿主蜱,一個世代所需時間約2個月左右,每年可繁殖4-5代。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因素、生態環境差異較大,因而蜱的繁殖和活動時間各地有所差異,在南方本病多發生在5-9月。由於微小牛蜱一般多在野外發育繁殖,因此放牧牛多發生本病,舍飼牛發病較少,但從野外割草飼餵的牛隻(如舍飼奶牛)也易遭到蜱的侵襲而患本病,犢牛和外地引進的易感牛發病率高,若診治不及時,發病牛的死亡率也很高,病癒帶蟲牛可抵抗蜱的再度侵襲。
蟲體進入蜱體24h後,即在腸上皮細胞內進行復分裂,約在72h發育成蟲樣體(vermicules)並進入血淋巴,其大小為9-13μm×2.0-2.9μm。96h以後有些蟲樣體侵入馬氏管,經復分裂後移居蜱卵內,並隨後在發育的幼蜱上皮細胞中經歷相類似的發育。幼蜱蛻化為若蜱時,其唾液腺中則可形成大小為2.2-2.7μm×1.O-1.5μm的梨子形蟲體,這與牛紅細胞中觀察到的梨形蟲體極其相似。因此可以認為,雙芽巴貝斯蟲在微小牛蜱體內發育到感染階段是在幼蜱蛻化為若蜱的時期,即幼蜱在牛體上吸血8-10d之後。
雙芽巴貝斯蟲寄生於黃牛、奶牛、水牛、瘤牛的紅細胞內,由微小牛蟬(Boop-hilusmicroplus)、無色牛蜱(B.decoloratus)、環形牛蜱(B.annulatus)等多種蜱,經卵傳播。
本病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主要發生南方各省,但甘肅、陝西、河南、西藏等地也有報導。我國雙芽巴貝斯蟲由微小牛蜱經卵傳遞,次代若蜱和成蜱傳播病原,幼蜱無傳播能力,雙芽巴貝斯蟲可通過微小牛蜱垂直傳播,也可通過胎盤傳播。
微小牛蜱為一宿主蜱,一個世代所需時間約2個月左右,每年可繁殖4-5代。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因素、生態環境差異較大,因而蜱的繁殖和活動時間各地有所差異,在南方本病多發生在5-9月。由於微小牛蜱一般多在野外發育繁殖,因此放牧牛多發生本病,舍飼牛發病較少,但從野外割草飼餵的牛隻(如舍飼奶牛)也易遭到蜱的侵襲而患本病,犢牛和外地引進的易感牛發病率高,若診治不及時,發病牛的死亡率也很高,病癒帶蟲牛可抵抗蜱的再度侵襲。
疾病症狀
病理變化
屍體消瘦,皮下黃染,結締組織和脂肪呈黃色膠陳樣,可視黏膜蒼白,血液稀薄且凝固不全,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脾臟腫大,質軟,表面有出血點;肝臟腫大,色黃,表面有出血點,膽囊脹大,膽汁稀薄;腎臟腫大、色黃,有出血點;心臟質軟,心室和心房內外膜有出血斑點,房室瓣更為嚴重;肺臟淤血、水腫,往往呈現肉樣病變;膀骯積尿,尿液呈淡紅色,黏膜有出血點;真胃和小腸黏膜水腫並有點狀出血。漿膜與肌間組織水腫、黃染。
臨床診斷
根據病牛主要症狀、病變和流行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但確診必須查到病原。體溫升高1-2d,耳靜脈採血塗片、染色、鏡檢,如發現典型蟲體(蟲體長度大於紅細胞半徑,有兩個染色質團塊,成雙的梨形蟲體尖端相連成銳角)即可確診。為了增加蟲體查出率,可採血、抗凝、離心沉澱,棄上清液,在沉澱物中加入適量0.2%低滲鹽水,使紅細胞裂解(勿使蟲體變形),再離心沉澱,用沉澱物(白細胞、蟲體和紅細胞碎片)塗片染色鏡檢。
血片檢查臨診上常用於對發病牛的檢出,但對疫病普查和進出口檢疫則有困難,因為發病牛隻痊癒後很難查到蟲體。流行病學調查和進出口檢疫宜採用血清學方法,如補體結合試驗(CFT)、間接螢光抗體試驗(IFAT)、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血凝試驗(IHA)、乳膠凝集試驗(LAT)等,另外,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如核酸探針、聚合酶鏈反應(PCR)也已用於巴貝斯蟲病的檢測。
血片檢查臨診上常用於對發病牛的檢出,但對疫病普查和進出口檢疫則有困難,因為發病牛隻痊癒後很難查到蟲體。流行病學調查和進出口檢疫宜採用血清學方法,如補體結合試驗(CFT)、間接螢光抗體試驗(IFAT)、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血凝試驗(IHA)、乳膠凝集試驗(LAT)等,另外,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如核酸探針、聚合酶鏈反應(PCR)也已用於巴貝斯蟲病的檢測。
疾病防治
除常規方法預防外,咪唑苯脲緩釋注射液可收到良好的預防效果,可使牛隻在4個月內不發病,3個月內不受雙芽巴貝斯蟲感染,如能在疫區大面積長期套用咪唑苯脲緩釋注射液預防雙芽巴貝斯蟲病,不僅可以控制本病,而且可清除牛宿主體內的病原,可使在牛體上攝食的微小牛蜱吸不到病原,從而切斷雙芽巴貝斯蟲生活史中的一個發育環,可望對消滅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牛隻發病,該注射液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