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類型
結核分枝桿菌主要分三個型:即牛
分枝桿菌(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人型)和禽分枝桿菌(禽型)。該病病原主要為牛型,人型、禽型也可引起本病。此外還有冷血動物型和鼠型,但對人畜都無致病力。
結核桿菌的形態,不同的型稍有差異。人型結核菌是直的或微彎的細長桿菌,呈單獨或平行相聚排列,多為棍棒狀,間有分枝狀。牛型結核菌比人型菌短粗,且著色不均勻;禽型結核菌短而小,呈多形性。
本菌不產生
芽孢和莢膜,也不能運動,為
革蘭氏染色陽性菌。結核菌具有蠟質膜,不能用普通的
苯胺染料染色,必須在染料中加人
媒染物質。常用的方法為Ziehl—Neelsen
抗酸染色法,一旦著色,雖用酸處理也不能使之脫色,所以又叫做抗酸性菌。
結核桿菌為嚴格的
需氧菌,生長最適pH為:牛型結核菌5.9~6.9、人型菌7.4~8.0、禽型菌7.2。最適溫度為37~38℃。初次分離結核桿菌時,生長緩慢,可用勞文斯坦-錢森二氏培養基培養,經10~14天長出
菌落。結核桿菌的菌落、毒力及
耐藥性可發生變異。典型的菌落為粗糙型,毒力強,而變異菌株菌落則呈光滑型,毒力弱。
結核桿菌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強,在土壤中可生存7個月,在糞便內可生存5個月,在奶中可存活90天。但對直射陽光和濕熱的抵抗力較弱,60~70℃經10~15分鐘、100℃水中立即死亡。常用消毒藥經4小時可將其殺死,70%酒精、10%
漂白粉、
氯胺、石炭酸、3%甲醛等均有可靠的消毒作用。
流行病學
結核病畜是主要
傳染源,結核桿菌在機體中分布於各個器官的病灶內,因病畜能由糞便、乳汁、尿及氣管分泌物排出病菌,污染周圍環境而散布傳染。
主要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染,也可經胎盤傳播、或交配感染。
牛對牛型菌易感,其中奶牛最易感,水牛易感性也很高,黃牛和氂牛次之;豬、鹿、猴也可感染;馬、綿羊、山羊少見;人也能感染,且與牛互相傳染。家禽對禽型菌易感,豬、綿羊少見;人對人型菌易感,牛、豬、狗、猴也可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一般說來,舍飼的牛發生較多。畜舍擁擠、陰暗、潮濕、污穢不潔,過度使役和擠乳,飼養不良等,均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和傳播。
臨床症狀
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有時達數月以上。
病程呈慢性經過,表現為進行性消瘦,咳嗽、呼吸困難,體溫一般正常。
因病菌侵入機體後,由於毒力、機體抵抗力和受害器官不同,症狀亦不一樣。在牛中本菌多侵害肺、乳房、腸和
淋巴結等。
肺結核:病牛呈進行性消瘦,病初有短促乾咳,漸變為濕性咳嗽。聽診肺區有噦音,
胸膜結核時可聽到磨擦音。
叩診有實音區並有痛感。
乳房結核:乳量漸少或停乳,乳汁稀薄,有時混有膿塊。乳房淋巴結硬腫,但無熱痛。
腸結核:多見於犢牛,以便秘與
下痢交替出現或頑固性下痢為特徵。
神經結核:中樞神經系統受侵害時,在腦和腦膜等可發生粟粒狀或乾酪樣結核,常引起神經症狀,如癲癇樣發作,
運動障礙等。
病理變化
特徵病變是在肺臟及其他被侵害的組織器官形成白色的結核結節。呈粟粒大至豌豆大灰白色、半透明狀,較堅硬,多為散在。在
胸膜和
腹膜的結節密集狀似珍珠,俗稱“
珍珠病”。病期較久的,結節中心發生
乾酪樣壞死或
鈣化,或形成
膿腔和空洞。病理組織學檢查,在結節病灶內見到大量的
結核分枝桿菌。
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
病原檢查:顯微鏡檢查(根據本菌的抗酸性特徵,採用萋-
尼氏染色或螢光抗酸染色,檢查抗酸性桿菌)、病原分離鑑定(用
選擇性培養基分離,再通過培養和生化試驗進行鑑定)、DNA
寡聚核苷酸探針或
聚合酶鏈反應(測定培養分離物或可疑動物組織樣品中的牛
分枝桿菌DNA)。
遲發性過敏試驗:
皮內注射牛結核菌素,三天后測量注射部位的腫脹程度(本法為測定牛結核病的標準方法,也為國際貿易指定的診斷方法)。
病料採集:採集病變
淋巴結(肺、咽後、支氣管,縱隔、肝、乳房及腸系膜淋巴結)和病變器官(如肝、肺、脾等)。
防制
奶牛結核病的防制,主要採取綜合性防制措施,防止疫病傳入,淨化污染牛群。
防止結核病傳入:無結核病健康牛群,每年春秋各進行一次變態反應檢疫。補充家畜時,先就地檢疫,確認陰性方可引進,運回隔離觀察1個月以上再行檢疫,陰性者才能合群。結核病人不能飼養牲畜。加強飼養管理,確保環境衛生。
淨化污染牛群:污染牛群是指多次檢疫不斷出現陽性家畜的牛群。對污染牛群,每年進行4次以上檢疫,檢出的陽性牛及可疑牛立即分群隔離為陽性牛群與可疑牛群。剔除陽性牛及可疑牛後的牛群,應間隔1-1.5個月檢疫1次,連檢3次均為陰性者,認為是健康牛的可放入假定健康牛群。對陽性牛,一般不作治療,應及時撲殺,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發現的可疑病牛,要加強監控,進行隔離飼養觀察,同時復檢確診,並嚴格按國家有關規程無害化處理可疑病牛在隔離飼養期間生產的乳;假定健康群為向健康群過渡的畜群,當無陽性牛出現時,在1-1.5年的時間內3次檢疫,全是陰性時,即改稱為健康群。
培養健康犢牛群:病牛群更新為健牛群的方法是,設定分娩室,分娩前消毒乳房及後軀,產犢後立即與
乳牛分開,用2-5%來蘇兒消毒犢牛全身,擦乾後送預防室,餵健康牛乳或消毒乳。犢牛應在6個月隔離飼養中檢疫3次,陽性牛淘汰,陰性牛且無任何臨床症狀,放入假定健康牛群。
嚴格執行獸醫防疫制度,每季度進行一次全場消毒,牧場、牛舍入口處應設定消毒池,牛舍、運動場每月消毒1次,飼養用具每10天消毒1次。如檢出陽性牛,必須臨時增加消毒,糞便堆積發酵處理。進出車輛與人員要嚴格消毒。
防治 定期對牛群進行檢疫,陽性牛必須予以撲殺,並進行無害化處理。
消毒:每年定期大消毒2~4次,牧場及牛捨出入口處,設定消毒池,飼養用具每月定期消毒1次,檢出病牛時,要做臨時消毒。糞便經發酵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