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雀(學名:Parus major):中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整個頭呈黑色,頭兩側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細狀,便於捕食。上體為藍灰色,背沾綠色。下體白色,胸、腹有一條寬闊的中央縱紋與頦、喉黑色相連。
棲息於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入於人工林和針葉林。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邊飛邊叫,略呈波浪狀飛行,波峰不高。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螞蟻、蜂、松毛蟲、螽斯等昆蟲為食。
分布於中國、非洲西北部、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歐洲、中亞、西伯利亞、遠東、朝鮮、日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習性,食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相關知識,
形態特徵
大山雀雄鳥前額、眼先、頭頂、枕和後頸上部輝藍黑色,眼以下整個臉頰、耳羽和頸側白色,呈一近似三角形的白斑。後頸上部黑色沿白斑向左右頸側延伸,形成一條黑帶,與頦、喉和前胸之黑色相連。上背和兩肩黃綠色,在上背黃綠色和後頸的黑色之間有一細窄的白色橫帶;下背至尾上覆羽藍灰色,中央一對尾羽亦為藍灰色,羽乾黑色,其餘尾羽內翈黑褐色,外翈藍灰色,最外側一對尾羽白色,僅內翈具寬闊的黑褐色羽緣,次一對外側尾羽末端具白色楔形斑。翅上覆羽黑褐色,外翈具藍灰色羽緣,大覆羽具寬闊的灰白色羽端,形成一顯著的灰白色翅帶。飛羽黑褐色,羽緣藍灰色,初級飛羽除最外側兩枚外,其餘外翈部具灰白色羽緣;次級飛羽外翈羽緣亦為藍灰色,但羽端僅微綴以灰白色;三級飛羽外翈具較寬的灰白色羽緣。頦、喉和前胸輝藍黑色,其餘下體白色,中部有一寬闊的黑色縱帶,前端與前胸黑色相連,往後延伸至尾下覆羽,有時在尾覆羽下還擴大成三角形;腋羽白色。
雌鳥羽色煮擔抹和雄鳥相似,但體色稍較暗淡,缺少光澤,腹部黑色縱紋較細。
幼鳥羽色和成鳥相似,但黑色部分較淺淡而且沾褐色,缺少光澤,喉部黑斑較小,腹雅喇達無黑色縱紋或黑色縱紋不明顯,灰色和白色部分沾黃綠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腳暗褐色或紫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1.8-15.5克,♀13-17克;體長♂120-148毫米,♀116-153毫米;嘴峰♂9-11毫米,♀8-11 毫米;翅♂64-73毫米,♀61-72毫米;尾♂57-74毫米,♀57-68毫米;跗蹠♂16-23毫米,♀16-20毫米(華北亞種)。(註:♂雄性;♀雌性)
(註:大山雀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入於人工林和針葉林,夏季在北方有時可上到海拔1700米的中、高山地帶,在南方夏季甚至上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森林中,冬季多下到山麓和鄰近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人工林和林緣疏林灌叢,有時也進到果園、道旁和地邊樹叢、房前屋後和庭院中的樹上。
生活習性
遷徙
大山雀在中國各地均為留鳥,部分秋冬季在小範圍內遊蕩。
習性
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邊飛邊叫,略呈波浪狀飛行,波峰不高,平時飛行緩慢,飛行距離亦短,但在受驚後飛行也很快。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秋冬季節多成3-5隻或10餘只的小群,有時亦見單獨活動的。除頻繁地在枝間跳躍覓食外,它們也能懸垂在枝葉下面覓食,偶爾也飛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蟲。繁殖期鳴聲尖銳多變,為連續的雙聲節或多音節聲音,其聲似‘吇嘿、吇嘿、吇龍辣嘿、吇吇嘿、吇吇黑黑’或‘黑吇、黑吇、黑吇、黑’,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鳴聲更為急促多變。
食性
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刺蛾幼蟲、尺蠖蛾幼蟲、庫蚊、花蠅、螞蟻、蜂、松毛蟲、浮塵子、蝽象、瓢蟲、螽斯等鱗翅目、雙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蝸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燥拘榜白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高棉、中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香港、匈牙利、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慨紋遙國、拉脫維亞、黎巴嫩、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虹轎詢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旅鳥:冰島、馬爾他。
中國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和東南部、河北、山西、青海、甘肅、新疆北部、西藏、四川、貴州、雲南、長江流域、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香港和海南島,留鳥,冬季偶見於台灣。
繁殖方式
大山雀繁殖期4-8月,在南凶樂蜜巴方亦有早在3月份即開始繁殖的,但多數在4-5月開始營巢。1年繁殖1窩或2窩,據我們在長白山的觀察,第一窩最早在4月中旬開始營巢,大量在5月初;第二窩6月中下旬開始營巢。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中,也利用啄木鳥廢棄的巢洞和人工巢箱,有時也在土崖和石隙中營巢。據鳥類專家找到的8個巢,有7個是在活樹樹洞中,約占總數的87.5%,在土崖石隙中僅有1巢,約占12.5%。巢呈杯狀,外壁主要由苔蘚構成,常混雜有地衣和細草莖,內壁為細纖維和獸類絨毛,巢內墊有兔毛、鼠毛、豬毛、牛毛和鳥類羽毛。巢距地高0.7-6米,巢的大小為外徑8-14厘米,內徑5.5-7.5厘米,高5-11厘米,深3-5厘米。
雌雄鳥共同營巢,雌鳥為主,每個巢5-7天即可築好。第一窩最早在5月初即有開始產卵的,多數在5月中下旬;第二窩多在6月末7月初開始產卵,有時邊築巢邊產卵。每窩產卵6-13枚,多為6-9枚,有時多達15枚。卵呈卵圓形或橢圓形,乳白色或淡紅自色,密布以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多。卵的大小為16-18毫米×12-14.3毫米,平均17.7毫米×13.9毫米,卵重0.8-2.0克,平均1.4克,每天產卵1枚,卵多在清晨產出,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也有在產出最後一枚卵後隔1天才開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鳥承擔,白天坐巢時間7-8小時,夜間在巢內過夜。白天離巢時還用毛將卵蓋住,有時也見雄鳥銜蟲進巢飼餵正在孵卵的雌鳥,孵化期14±1天。
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5-17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出巢後常結群在巢附近活動幾天,親鳥仍給以餵食,隨後幼鳥自行啄食。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
1. | Parus major amamiensis | |
2. | Parus major ambiguus | |
3. | Parus major aphrodite | |
4. | Parus major blanfordi | |
5. | Parus major caschmirensis | |
6. | Parus major cinereus | |
7. | Parus major commixtus | |
8. | Parus major corsus | |
9. | Parus major dageletensis | |
10. | Parus major decolorans | |
11. | Parus major ecki | |
12. | Parus major excelsus | |
13. | Parus major hainanus | |
14. | Parus major intermedius | |
15. | Parus major kagoshimae | |
16. | Parus major kapustini | |
17. | Parus major karelini | |
18. | Parus major mahrattarum | |
19. | Parus major major | |
20. | Parus major mallorcae | |
21. | Parus major minor | |
22. | Parus major newtoni | |
23. | Parus major niethammeri | |
24. | Parus major nigriloris | |
25. | Parus major nipalensis | |
26. | Parus major nubicolus | |
27. | Parus major okinawae | |
28. | Parus major sarawacensis | |
29. | Parus major stupae | |
30. | Parus major templorum | |
31. | Parus major terraesanctae | |
32. | Parus major tibetanus | |
33. | Parus major vauriei | |
34. | Parus major ziaratensis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大山雀在中國分布較廣,種群數量較豐富,是中國較為常見的森林益鳥之一。由於它們大量捕食各類森林昆蟲,在控制森林蟲害發生方面,意義很大。因而東北一些省區已將它列為地區保護鳥類。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相關知識
大山雀是有名的食蟲益鳥。它捕蟲的技術非常高明,每天,它總是忙碌地在果樹間竄來飛去,細心地執行“搜尋”任務。它有時在樹枝上攀來爬去,進行尋覓昆蟲;有時緊貼在樹幹上,搜尋細小的蟲卵;有時乾脆來個倒掛動作,由下而上進行窺視。所以,不論昆蟲偽裝得如何巧妙,隱蔽得如何深,總逃不出這個“搜尋兵”的眼睛,結果還是一條一條被它尋出來吃掉,連躲在樹枝隙縫中的,包裹在厚繭里的也不能倖免。
大山雀很健食,它每晝夜吃的昆蟲數量約等於自身的體重。它捕食的昆蟲種類很廣泛,根據中國科學家在河北省昌黎對79個鳥胃的分析,發現其食物中74.74%為昆蟲,其中絕大部分為果樹害蟲。如梨象甲、青刺蛾、金龜甲、天牛幼蟲,蘋果天社蛾和蝽象等。
大山雀在春夏間進行繁殖,它的巢築在樹洞裡,根據它的這個特性,人們可以為它建造“兵營”一一人工巢箱。可以用木板或其它材料製成。巢箱的尺寸為10×10×12厘米,在距頂部1/3的地方開一個口徑3.5厘米的孔,以供大山雀出入,巢箱上面要有蓋以遮風雨。
食性
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刺蛾幼蟲、尺蠖蛾幼蟲、庫蚊、花蠅、螞蟻、蜂、松毛蟲、浮塵子、蝽象、瓢蟲、螽斯等鱗翅目、雙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蝸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高棉、中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香港、匈牙利、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旅鳥:冰島、馬爾他。
中國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和東南部、河北、山西、青海、甘肅、新疆北部、西藏、四川、貴州、雲南、長江流域、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香港和海南島,留鳥,冬季偶見於台灣。
繁殖方式
大山雀繁殖期4-8月,在南方亦有早在3月份即開始繁殖的,但多數在4-5月開始營巢。1年繁殖1窩或2窩,據我們在長白山的觀察,第一窩最早在4月中旬開始營巢,大量在5月初;第二窩6月中下旬開始營巢。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中,也利用啄木鳥廢棄的巢洞和人工巢箱,有時也在土崖和石隙中營巢。據鳥類專家找到的8個巢,有7個是在活樹樹洞中,約占總數的87.5%,在土崖石隙中僅有1巢,約占12.5%。巢呈杯狀,外壁主要由苔蘚構成,常混雜有地衣和細草莖,內壁為細纖維和獸類絨毛,巢內墊有兔毛、鼠毛、豬毛、牛毛和鳥類羽毛。巢距地高0.7-6米,巢的大小為外徑8-14厘米,內徑5.5-7.5厘米,高5-11厘米,深3-5厘米。
雌雄鳥共同營巢,雌鳥為主,每個巢5-7天即可築好。第一窩最早在5月初即有開始產卵的,多數在5月中下旬;第二窩多在6月末7月初開始產卵,有時邊築巢邊產卵。每窩產卵6-13枚,多為6-9枚,有時多達15枚。卵呈卵圓形或橢圓形,乳白色或淡紅自色,密布以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多。卵的大小為16-18毫米×12-14.3毫米,平均17.7毫米×13.9毫米,卵重0.8-2.0克,平均1.4克,每天產卵1枚,卵多在清晨產出,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也有在產出最後一枚卵後隔1天才開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鳥承擔,白天坐巢時間7-8小時,夜間在巢內過夜。白天離巢時還用毛將卵蓋住,有時也見雄鳥銜蟲進巢飼餵正在孵卵的雌鳥,孵化期14±1天。
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5-17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出巢後常結群在巢附近活動幾天,親鳥仍給以餵食,隨後幼鳥自行啄食。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
1. | Parus major amamiensis | |
2. | Parus major ambiguus | |
3. | Parus major aphrodite | |
4. | Parus major blanfordi | |
5. | Parus major caschmirensis | |
6. | Parus major cinereus | |
7. | Parus major commixtus | |
8. | Parus major corsus | |
9. | Parus major dageletensis | |
10. | Parus major decolorans | |
11. | Parus major ecki | |
12. | Parus major excelsus | |
13. | Parus major hainanus | |
14. | Parus major intermedius | |
15. | Parus major kagoshimae | |
16. | Parus major kapustini | |
17. | Parus major karelini | |
18. | Parus major mahrattarum | |
19. | Parus major major | |
20. | Parus major mallorcae | |
21. | Parus major minor | |
22. | Parus major newtoni | |
23. | Parus major niethammeri | |
24. | Parus major nigriloris | |
25. | Parus major nipalensis | |
26. | Parus major nubicolus | |
27. | Parus major okinawae | |
28. | Parus major sarawacensis | |
29. | Parus major stupae | |
30. | Parus major templorum | |
31. | Parus major terraesanctae | |
32. | Parus major tibetanus | |
33. | Parus major vauriei | |
34. | Parus major ziaratensis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大山雀在中國分布較廣,種群數量較豐富,是中國較為常見的森林益鳥之一。由於它們大量捕食各類森林昆蟲,在控制森林蟲害發生方面,意義很大。因而東北一些省區已將它列為地區保護鳥類。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相關知識
大山雀是有名的食蟲益鳥。它捕蟲的技術非常高明,每天,它總是忙碌地在果樹間竄來飛去,細心地執行“搜尋”任務。它有時在樹枝上攀來爬去,進行尋覓昆蟲;有時緊貼在樹幹上,搜尋細小的蟲卵;有時乾脆來個倒掛動作,由下而上進行窺視。所以,不論昆蟲偽裝得如何巧妙,隱蔽得如何深,總逃不出這個“搜尋兵”的眼睛,結果還是一條一條被它尋出來吃掉,連躲在樹枝隙縫中的,包裹在厚繭里的也不能倖免。
大山雀很健食,它每晝夜吃的昆蟲數量約等於自身的體重。它捕食的昆蟲種類很廣泛,根據中國科學家在河北省昌黎對79個鳥胃的分析,發現其食物中74.74%為昆蟲,其中絕大部分為果樹害蟲。如梨象甲、青刺蛾、金龜甲、天牛幼蟲,蘋果天社蛾和蝽象等。
大山雀在春夏間進行繁殖,它的巢築在樹洞裡,根據它的這個特性,人們可以為它建造“兵營”一一人工巢箱。可以用木板或其它材料製成。巢箱的尺寸為10×10×12厘米,在距頂部1/3的地方開一個口徑3.5厘米的孔,以供大山雀出入,巢箱上面要有蓋以遮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