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白血病是牛的一種慢性腫瘤性疾病,其特徵為淋巴樣細胞惡性增生,進行性惡病質和高度病死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白血病
- 類型:慢性腫瘤性疾病
- 發現:19世紀末
- 分布:全世界養牛的國家
病原,流行病學,疾病症狀,疾病病變,疾病診斷,疾病防制,
病原
本病病原為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virus,簡稱BLV)。本病毒屬於反錄病毒(Retroviridae)、丁型反錄病毒屬(Deltaretrovims)。病毒粒子呈球形,外包雙層囊膜,病毒含單股RNA,能產生反轉錄酶。本病毒是一種外源性反轉錄病毒,存在於感染動物的淋巴細胞DNA中。本病毒具有凝集綿羊和鼠紅細胞的作用。
病毒有多種蛋白質,囊膜上的糖基化蛋白,主要有gp35、gp45、gp51,、gp55、gp60、gp69,芯髓內的非糖基化蛋白,主要有P10、P12、P15,、P19、P24、P80,其中以gp51,和P24的抗原活性最高,用這兩種蛋白作為抗原進行血清學試驗,可以檢出特異性抗體。
病毒可用羊胎腎傳代細胞系和蝙蝠肺傳代細胞系進行培養。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發生於牛、綿羊、瘤牛,水牛和水豚也能感染。在牛,本病主要發生於成年牛,尤以4~8歲的牛最常見。病畜和帶毒者是本病的傳染源。潛伏期平均為4年。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本病可水平傳播、垂直傳播及經初乳傳染給犢牛。
近年來證明吸血昆蟲在本病傳播上具有重要作用。被污染的醫療器械(如注射器、針頭),可以起到機械傳播本病的作用。
目前尚無證據證明本病毒可以感染人,但要作出本病毒對人完全沒有危險性的論斷還需進一步研究。
疾病症狀
本病有亞臨床型和臨床型兩種表現。亞臨床型無瘤的形成,其特點是淋巴細胞增生,可持續多年或終身,對健康狀況沒有任何擾亂。這樣的牲畜有些可進一步發展為臨床型。此時,病牛生長緩慢,體重減輕。體溫一般正常,有時略為升高。從體表或經直腸可摸到某些淋巴結呈一側或對稱性增大。腮淋巴結或股前淋巴結常顯著增大,觸摸時可移動。如一側肩前淋巴結增大,病牛的頭頸可向對側偏斜;眶後淋巴結增大可引起眼球突出。
出現臨床症狀的牛,通常均取死亡轉歸,但其病程可因腫瘤病變發生的部位、程度不同而異,一般在數周至數月之間。
疾病病變
屍體常消瘦、貧血。腮淋巴結、肩前淋巴結、股前淋巴結、乳房上淋巴結和腰下淋巴結常腫大,被膜緊張,呈均勻灰色,柔軟,切面突出。心臟、皺胃和脊髓常發生浸潤。心肌浸潤常發生於右心房、右心室和心隔,色灰而增厚。循環擾亂導致全身性被動充血和水腫。脊髓被膜外殼裡的腫瘤結節,使脊髓受壓、變形和萎縮。皺胃壁由於腫瘤浸潤而增厚變硬。腎、肝、肌肉、神經乾和其他器官亦可受損,但腦的病變少見。
疾病診斷
臨床診斷基於觸診發現增大的淋巴結(腮、肩前、股前)。在疑有本病的牛隻,直腸檢查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病的初期,觸診骨盆腔和腹腔的器官可以發現白血組織增生的變化,常在表現淋巴結增大之前。具有特別診斷意義的是腹股溝和髂淋巴結的增大。
對感染淋巴結作活組織檢查,發現有成淋巴細胞(瘤細胞),可以證明有腫瘤的存在。屍體剖檢可以見到特徵的腫瘤病變。最好採取組織樣品(包括右心房、肝、脾、腎和淋巴結)作顯微鏡檢查以確定診斷。
根據牛白血病病毒能激發特異抗體反應的觀察,已創立了用gp51,、P24作為抗原的許多血清學試驗,包括瓊脂擴散、補體結合、中和試驗、間接免疫螢光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一般認為這些試驗都比較特異,可用於本病的診斷。
疾病防制
本病尚無特效療法。根據本病的發生呈慢性持續性感染的特點,防制本病應採取以嚴格檢疫、淘汰陽性牛為中心,包括定期消毒、驅除吸血昆蟲、杜絕因手術、注射可能引起的互動傳染等在內的綜合性措施。無病地區應嚴格防止引入病牛和帶毒牛;引進新牛必須進行認真的檢疫,發現陽性牛立即淘汰,但不得出售,陰性牛也必須隔離3~6月以上方能混群。疫場每年應進行3~4次臨床、血液和血清學檢查,不斷剔除陽性牛;對感染不嚴重的牛群,可藉此淨化牛群,如感染牛隻較多或牛群長期處於感染狀態,應採取全群撲殺的堅決措施。對檢出的陽性牛,如因其他原因暫時不能撲殺時,應隔離飼養,控制利用;肉牛可在肥育後屠宰。陽性母牛可用來培養健康後代,犢牛出生後即行檢疫,陰性者單獨飼養,餵以健康牛乳或消毒乳,陽性牛的後代均不可作為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