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癟
- 又稱:百草湯
- 區域:黔東南黎從榕和廣西三江、融水
- 功效:消炎解表、治療炎症和感冒
簡介,分類,古代記載,功效,傳統做法,解釋,
簡介
牛癟(biě),又被稱為“百草湯”,牛癟和羊癟,是黔東南非常奇特的一種食品,不少外地人難以接受。它是在宰殺牛羊時,將其胃液取出並過濾乾淨,在烹製牛羊肉將熟時,放入適量。烹製好的牛癟和羊癟是黃綠色,入口微苦,有健胃、祛熱和助消化的功效,被黔東南少數民族視為待客上品。“牛癟”的製作工序複雜,將牛羊宰殺後取其胃及小腸里未完全消化的內容物,擠出其中的液體,加入牛膽汁及佐料花椒、生薑、陳皮、香草等,放入鍋內煮沸,文火慢熬,將液體表面的泡沫及雜質除掉,過濾回鍋加入食鹽、蔥蒜、辣椒即成。可以將牛肉放湯中一起煮食,也可以“牛癟”作鹽碟,用煮熟的牛肉蘸著吃。
分類
牛癟有湯鍋與乾鍋之分,即火鍋湯汁的多少。湯鍋牛癟比較鮮嫩,而乾鍋牛癟香味更濃郁、熱烈。
分布區域
吃牛癟,除多見於貴州的黎平、從江、榕江和錦屏等縣的侗族、苗族居住區以外,還見於廣西三江、融水等縣。
古代記載
食“牛癟”古已有之。據宋代朱鋪著《溪蠻叢笑》記載:“牛羊腸臟,略洗擺羹,以饗食客,臭不可近,食之則大喜。”
功效
牛食百草,其中許多是草藥,而牛膽則有消炎的功效,牛黃入藥清火瀉熱眾所周知。“牛癟”既是一味獨特的美食,還具有消炎解表、治療炎症和感冒等功用。
傳統做法
將牛剛吃進到胃還沒有消化的這些中草藥取出放入高溫鍋加二倍以上的高溫沸煎三十分鐘後取出。
然後用絲瓜多次去渣,去渣乾淨後存放在一邊備用:然後將新鮮的牛肉放在樟木制的砧板上切絲(樟木製的砧板可以殺牛肉上有的牛肉釘),切好後放入鍋中拌生薑片爆炒二十分鐘左右,炒熟後可以將牛癟倒入牛肉中(如果是炒牛肉則放少些,拌後炒到半乾即可以了。
解釋
牛癟(羊癟[biě])是黔東南的地道特色菜,這個名詞還是咱們老百姓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屬於音譯。這道菜是貴州省黔東南人的一道深受喜愛的菜,特別是侗族同胞的喜愛。就牛癟羊癟可以健胃,對人體健康有好處的說法正確與否,無從得到權威的醫療機構的解釋,因為專家們就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吃法。難怪外地人來吃不了這東西,對我這個東南西北的菜都吃得來的人來說倒也沒有什麼。感覺是:未煮之前臭草味,正煮之時牛糞味,入口之初微苦味,飯後才知菜香味。不管對身體有沒有好處,我想我們的少數同胞吃了這么多年都沒有不良反應,至少可以說明沒有壞處。就不去追究了吧,覺得香就多吃點,實在吃不來,就順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