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田洋圍

牛田洋圍

牛田洋圍在汕頭市金平區西北部,韓江支流梅溪河榕江入海口交匯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田洋圍
  • 區域面積:約 1333.3 公頃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時代記憶,七·二八風災,牛田洋快速通道,牛田洋新城,定位地址,

歷史沿革

1956年,澄海縣在牛田洋海域東北側的鮀浦海灘圍墾大井坪圍316.67公頃,也稱蓮中塭
1958年再在鮀浦牛田洋海灘圍墾9000餘公頃,且築成海堤14公里,圍內設90座木涵閘。該項目告成後,原蓮中塭納入圍內。兩圍海堤於1961年遭強颱風襲擊潰決。
1964年開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汕部隊41軍122師在兩圍修堤復墾,並擴大墾區,建成東牛田洋、中牛田洋和西牛田洋3個互相連線的大圍,統稱牛田洋圍(後人常簡稱為牛田洋,有與“牛田洋”海域混為一談之虞)。墾區總面積由1958年的866.7公頃擴至2214.7公頃,其中可耕面積1499.3公頃。堤圍長18.7公里,其中臨海乾堤長14.2公里,原為土堤外加乾砌石防浪牆
1969年牛田洋圍大堤遭“728”強颱風嚴重破壞後修復加固,全線改為土堤加漿砌石防浪牆並加高培厚,牆頂高程達到4米(珠江基面),可抗10~11級颱風的風暴潮水位。
牛田洋圍
七·二八烈士紀念碑
1992年,牛田洋部隊開始調整生產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對基地原有1333.3多公頃農田逐步改造成魚塘,轉由地方百姓承包養殖魚蝦蟹等水產品
(見:五·七指示

地理環境

位於廣東省汕頭市內港、榕江西側,曾是一片海灘,潮漲時淹沒,潮退時乾出,面積足有萬畝。20世紀60年代初期,為回響毛澤東主席的號召,人民解放軍開進牛田洋圍墾造田。經過無數前輩的血淚與艱苦奮鬥,如今這裡十里長堤、綠樹蔥蔥,擁有“落霞與白鷺齊飛”的美麗濕地自然風光。

時代記憶

七·二八風災

1969年7月28日10時30分,歷史上罕見的12級以上強颱風,以52.1米/秒的速度,裹夾著大海潮、大暴雨,正面襲擊汕頭市區,形成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沖向市區,使汕頭港水域驟然上升3.1米,湧起的10多米狂浪一波一波襲來,海水倒灌10多公里。大樹連根拔起,房頂被頃刻刮飛,房牆、橋樑、建築物頃刻摧垮,就連停靠在汕頭港區的一艘萬噸巨輪也被拋上礐石山半腰。
在這次歷史罕見的災難中,470名官兵和83名大學生壯烈犧牲在搶險第一線,他們用血肉之軀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用生命之魂譜寫了軍民抗擊強颱風、大海潮的浩然之歌。

牛田洋快速通道

牛田洋新城

據《汕頭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 年)》,牛田洋東北部大片池塘屬於限制養殖區。

定位地址

牛田洋農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