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嶺山村

牛嶺山村

牛嶺山村王氏是八世祖王普約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從今稱東朱吳村(移民路線為:山西洪洞大槐樹——萊陽大陶漳——海陽東朱吳——海陽牛嶺山)遷來此地建村的,當時也叫朱吳村。直到清朝道光年間,因村前有一座金牛山,故改名曰牛嶺山。

村中有穿心河和圍村河,村西50米處有公路,交通方便。隸屬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歷經明朝、清朝、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近500年。歷經明朝、清朝、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近五百年。我村族人已傳至24世,人口約100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嶺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海陽市
  • 人口:630人
概況,大事記,經濟建設,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牛嶺山村
全景圖全景圖
村前的金牛山(南寨)村前的金牛山(南寨)
村前的金牛山(南寨)村前的金牛山(南寨)
山東省海陽市牛嶺山村王氏,是八世祖王普約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從今海陽市東朱吳村(移民路線為:山西洪洞大槐樹——萊陽大陶漳——海陽東朱吳——海陽牛嶺山)遷來此地建村的。直到清朝道光年間,因村前有一座金牛山(現名南寨),故改名曰牛嶺山,同時期一陳姓道人發現此風水寶地,在此山上建立道觀,名為聚仙宮,損毀於解放戰爭。村中有穿心河和圍村河,村西50米處有公路,交通方便。 牛嶺山村位於朱吳鎮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6°52′。東北鄰楊格莊,南連湖河頭村,西接上澇泊村,北望萊格莊。隸屬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0公頃,山嵐約113.3公頃。 2002年,全村206戶,人口自然增長率2‰。有陳、王、孫等3姓,均為漢族。

大事記

牛嶺山村管理的山區邊界是周圍十個山頂,分別是:東風頂、大風頂、小風頂、北塂(讀音“講”)頂,虎旺頂、圍子頂、西大頂、黃道口頂、瓮塂頂、金牛山頂。村址就坐落這10個山頂之中。山頂里流水的土地全是我們村的,山頂外流水也有我們的土地。村土地範圍內有5條主溝,分別是:南溝、東溝、西南溝、西溝、瓮溝。4個塂分別為:南塂、北塂、西塂、花地塂。2個坡為外坡、西頭坡。山頂都是光禿禿的的,但每條溝都流著清泉水。
牛嶺山村中穿心河牛嶺山村中穿心河
村中的大樹村中的大樹
村前的小河,流水潺潺。村前的小河,流水潺潺。
1938年,村有了黨的組織,黨員組織民眾支援前線、做好後方工作。王本言就是抗日戰爭犧牲的。老黨員王可成把14歲的兒子送進抗日的隊伍。1938年的老黨員孫蘭英組織黨員,發動民眾,在抗戰中做出了很大貢獻。解放戰爭期間,牛嶺山村參軍的共有29人,其中有8人犧牲了,9人傷殘。
王立齋 解放青島戰役時犧牲。
王可治 抗美援朝時犧牲。
王本奎 解放青島戰役時犧牲。
王立欣 解放濟南時犧牲。當時是團級幹部。
王浩 解放瀋陽時犧牲。當時是團級幹部。
王福法 解放平度時犧牲。當時是連級幹部。
王本言 抗日戰爭打文登水道時犧牲。
王本起 民工烈士。支援前線時犧牲。
王立平 民工烈士。支援前線時犧牲。
1941年1月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22日日軍大掃蕩,抓走村民30餘人,其中王壽玲至今下落不明。
1943年底海陽縣武委會在牛嶺山一帶,創建海陽縣民兵工廠。
1948年全村有60餘人參加人民解放軍。
1949年全國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黨的領導下,新建了黨支部。王福財是建國後的第一任老書記。
1955年,孫蘭英擔任了第二任支部書記,吸收發展了建國後第一批黨員,共5名。村裡有了互助組。
1956年,王本興擔任了第三任支部書記。村里辦起了初級社。
1957年,王本山擔任了第四任支部書記。村里辦起了高級社。
1958年,王立登擔任第五任支部書記。大躍進,吃食堂。
1965年,王本田擔任了第六任黨支部書記。打了一個庫容5萬方水的塘壩
1967年王學明擔任村委主任,也就是第七任村領導。
1968年,王本秋擔任第八任支部書記。
全村學大寨,搞農田基本建設,大幹5年,整好4條溝,整出水澆地300多畝,還挖了3個方塘,把一個容量5萬方的塘壩改成了10萬方的小型水庫。
1975年冬規劃栽了150畝蘋果,栽上200畝板栗。當時都是集體經營。
1979年購買了發電機,用上了動力發電,全村有了電燈照明。1981年,轉到國家電網。
1983年實行聯產承包,又規劃了150畝蘋果,150畝板栗和150畝山楂。村里總共有蘋果300畝,板栗350畝,山楂150畝。還發展了大櫻桃,植桑20多畝,大梨50畝等經濟作物。
村6條道路進行了統一規劃。全村的房子和街道全面統一,每座房子長11米寬6米,院子長11米,寬10米。大街寬10米,小街寬6米,過道寬3米,全村統一修蓋。蓋倉庫大院40多間。學校大院24間,果業隊住房和倉庫30間,技術隊用房12間。修山路20里,全部能跑機動車。外坡、石頭坡、南寨全植上了樹,總共300畝。八個山頂全栽上了青松。
1989年,王振卿擔任了第9任支部書記。
1993年,王立元擔任了第10任支部書記。
2001年,王炳國擔任了第11任支部書記,
2003年,王本虎擔任了第12任支部書記。在南溝新挖了一個平塘,長36米,寬24米,深8米,讓村民澆地有了充足的水源。又重修了一個廢舊的河塘,增加水澆地200多畝。
2004年冬季,上級批准在牛嶺山村辦起經濟貿易市場,農曆逢4排9趕大集。不僅方便了本村村民的生活,也方便了鄰村村民。
2005年建起了鎮級衛生所和村委辦公室。
2009年,用水泥硬化了大街和部分村路,還硬化了3600平方米的趕集市場。
2013年,硬化了村里大部分街道,又硬化了4公里的山路。
2002年,王福敏出資5萬元,給全村每戶拉上了有線電視。2005年,他出資10萬元,在村建起了衛生所和村委辦公室,方便了村民看病和村委辦公。為了全村的文明建設和村民生活方便,2009年,出資12萬元,幫助村硬化了大街和趕集的場地。2013年,又出資44萬元,硬化了村的主要街道和5公里山路。
村里出副師級幹部一名:王振安;團級幹部兩名:王立欣、王浩;地方處級幹部4名:王本考、王本玉、王新生、王俊海;連級和科級幹部16名。
目前有研究生3名,本科大學生42名,專科生27名。

經濟建設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21萬公斤。1980年,糧食畝產210公斤,總產44.1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450公斤,比1980年增長24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19公斤,總產37萬公斤。 1976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紅富士、小國光蘋果及板栗等。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到33.3公頃,總收入15萬元。 1996年,養豬業得到很大發展,全村養豬600餘頭,其中母豬80頭,當年收入12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604萬元,其中農業327萬元,林業8萬元,畜牧養殖業265萬元,其它收入4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後,只有網扣、麻布加工及繡花等小手工業,從業人員約20人,收入僅夠自給。1980年以來,村集體建油坊、麵粉加工廠、粉坊等,後發展起個體運輸業、飲食服務業。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35人,收入64萬元,其中運輸業38萬元,商飲業12萬元,服務業14萬元。
牛嶺山的大櫻桃色澤鮮艷,味道鮮美。牛嶺山的大櫻桃色澤鮮艷,味道鮮美。
牛嶺山所產的旗桿頂柿子遠近聞名。牛嶺山所產的旗桿頂柿子遠近聞名。
牛嶺山的板栗個大味香甜牛嶺山的板栗個大味香甜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牛嶺山國小。1974年,村投資建校舍24間。1975年,成立聯中,教師8人,學生150人。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100公斤左右,只能靠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6年,全村總收入15萬元。2002年,人均糧食250公斤,全村有運輸車110輛,機車21輛,電話69部,彩電128台,電冰櫃2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7平方米。1984年,本村規劃了新房區,統一建房標準。2002年,95%的戶住上瓦房,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30平方米。 集體福利20世紀末以來,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立的,送到鄉(鎮)敬老院,由村負責錢糧。村民參加養老保險,村負責補貼40%,一直補到60歲。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1月,成立黨支部,時有黨員4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村民參軍、參戰。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6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3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福財、孫連英、王本山、陳立家、王立登、王本田、王學明、王本秋、王振卿、王立元、王炳國、王本虎。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福財、王可成、王立倫、陳立家、王立武、王學明、王建廷、王緒富、王樹寶、王樹榮、王本秋、王本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