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格莊

萊格莊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張東福攜妻小自即墨縣雙山村逃荒至此,至今已歷27世。當時姜姓先由宅夼村搬來,稱占山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萊格莊
  • 面積:8平方公里
  • 人口:1228
  • 耕地:180公頃
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張東福攜妻小自即墨縣雙山村逃荒至此,至今已歷27世。當時姜姓先由宅夼村搬來,稱占山戶。張東福住了不久,因荒涼飢餓,便帶妻小離開此地。後到過很多地方,都沒找到滿意的安身之所,只好又回到這裡定居。因他們去而復來,故命村名為來過莊。後來叫白了,便叫成來格莊。約500年前,楊姓從山中澗村遷來定居,3姓和睦相處至今。後因境內林木滿山,花草遍地,於是又在“來”字上加了個“草”字頭,改為萊格莊。 萊格莊位於朱吳鎮西部,地處東經121°03′,北緯36°53′。東與龍灣泊村為鄰,南與牛嶺山村相連,西與七寨村毗鄰,北與蜜蜂澗村隔山相望。隸屬朱吳鎮。東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8平方公里,耕地180公頃,山嵐20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芋頭、花生、大豆、蘋果、梨、桃、板栗、核桃等。其中蘋果為支柱產業,有果園34.1公頃。正常年景,蘋果總產16萬公斤左右。 2002年,全村有470戶,1228人。有張、孫、劉、於、楊、欒、姜、李等8姓,均為漢族。

大事記

清宣統二年(1910年)張明舉聯合四鄉八社的貧苦農民起義,參加包圍海陽縣城(城裡)、抗捐抗稅鬥爭,縣令方奎嚇得越牆而逃。
1933年本村第一個黨小組誕生,組長楊兆本。
1941年2月2日八路軍五支隊十六團一營進駐,本村解放。 同年村偽保長張成瑞勾結趙保原,抓走楊兆本、張京信、張永法等17人,押到新莊頭村施以酷刑,追逼口供。
1942年10月日偽軍發動空前規模的殘酷的大掃蕩,實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燒毀“募捐團”募集的軍糧3萬多公斤、學校校舍3間,殺死3人,抓走3人。
1944年冬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清算出地主富農土地124公頃。 1947年秋開展土改複查運動。 1949年遭風災,高桿作物顆粒不收。
1954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楊春元。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4年在村東建占地0.8公頃的大口井,蓄水16000立方米。
1979年全村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5年中共煙臺市委書記杜世成來本村看望烈軍屬。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8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56.7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20公斤,總產比1978年增加22.68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652公斤,總產70萬公斤。 1985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發展果業。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到34.1公頃,收入98.4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521萬元,其中農業224萬元,林業6萬元,畜牧養殖業286萬元,其它收入5萬元。
第二產業1963年,大隊建起油坊。1965年,建麵粉廠。1969年,建起磚瓦廠、紅爐,從業人員20人。1985年,建木材加工廠,當年利稅1.8萬元。後建麵粉廠3家,油坊2家,食品廠1家。2002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50人,收入62萬元,其中工業48萬元,建築業14萬元。
第三產業1948年,村民集資辦起合作社(村社),規模不大,收入微薄。1954年,辦起供銷合作社代銷店,從業人員5人,收入1200元。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鼓勵和支持村民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由個體戶辦起電焊部2家,商店5家,修理店6家。2002年,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00人,收入141萬元,其中運輸業18萬元,商飲業104萬元,服務業19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0年,成立萊格莊完全國小,設1-6年級6個班,有教職員工8人,李房正任教導主任,在校學生140多人。1942年,萊格莊國小規模擴大,由孫俊卿(峻青)任主任教員,在校學生110多人。1969年,大隊修建標準教室12間,設國中班1個班,國小1-5年級5個班,教師8人,在校學生180多人。1975年,又增建標準校舍28間,設國中班,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8.5%以上。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全村人均糧食350公斤,油料8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全村有運輸車218輛,機車120輛,電話216部,彩電320台,電冰櫃88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只有一條街,彎曲狹窄。村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1972年,從村前、沿河北邊修起東西長1000多米,寬8米的大街。20世紀90年代後,山山修起盤山路,農用車輛皆可通達。全村大部分為瓦房,並建二層樓5棟。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90年,投資4000元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每周至少為村民放1次電影。1995年,村投資補貼村民,安裝了閉路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3年,楊兆本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經楊兆本介紹,先後發展楊兆龍、張永坤、張元壽、張吉榮等人入黨,成立第一個黨小組。1941年3月,成立黨支部,張元壽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楊春元、張允合、張海山、張公民、楊振璞、楊振福、張鳳海、張守利、楊寶民、張甫羽。2002年,全村有黨員66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3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張永明、張京明、楊兆太、張學保、張永坤、張吉令、張允合、姜志書、張太順、楊振政、楊振柱、楊振璞、張永志、張風安、張甫羽、張甫民、張振卿。1999年6月起,張甫羽復任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