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炮台

牛山炮台

牛山炮台,始建於清代,位於廣州市黃埔烏沖北面的牛山(現為文沖造船廠生活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山炮台
  • 外文名:Down fort
  • 地區:廣州市黃埔烏沖北面
  • 朝代:清
歷史背景,布局結構,文物保護,相關典故,

歷史背景

牛山炮台,位於廣州市黃埔烏沖北面的牛山(現為文沖造船廠生活區)。該炮台瀕臨珠江,俯控獅子洋面,原是土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14年)清軍將領祥福等在此抗英殉國。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建為新式炮台,共7座,其中山麓3座,山脊4座,購置德國克虜伯廠製造的後膛炮,總兵李光義所部廣勝軍1個營駐紮。

布局結構

山麓左、中、右3座炮台,作扇面形構築,灰砂混凝土結構,依次面向東南、南和西南。中炮台為圓形,直徑10米、深2.6米。壁上排列著藏彈洞21個,根據炮彈形狀設計,上窄下寬,形似半截橄欖,最寬處0.32米、高0.66米。
牛山炮台,壁上還有用於固定炮座的鐵扣8個。炮位東北面約3米處,有2.2×0.78米的階梯口,從階梯下去進入各炮位的暗巷道,用青磚砌牆和拱頂,寬1.96米、高2米。左炮台距中炮台13.2米,橢圓形,周長30.06米、深2.3米,炮台周圍地面有2.7米寬的排水斜坡。炮台後壁有暗巷道,巷道口高2.16米、寬2.4米。左右兩座炮台與中炮台相通,形制相同。
牛山炮台與長洲炮台、魚珠炮台構成海路進入廣州的第二重門戶,形勢十分險要。

文物保護

牛山炮台,1993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典故

有史記載,牛山又名紅山,地勢險要,歷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林則徐就已經意識到當地的重要戰略價值,在此搶修了炮台等防禦工事,扼守獅子洋進入廣州的航道。
1841年英軍自溯江而上侵略廣州,湖南總兵祥福率領兵勇往牛山倉促應戰,大部戰死。戰後,張之洞奏請朝廷,興建了祥鎮軍祠和烏涌清官兵合葬墓。
到光緒(1885年)牛山等炮台群重新修建,主要使用德國的克虜伯炮,蔚為壯觀。
抗戰時期,日軍攻陷廣州,駐在黃埔的日本憲兵曾把牛山炮台內的一條壕坑作為屠殺中國人民的刑場,慘遭殺害的同胞數以千計,屍骨填平壕坑,民眾稱之為“萬人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