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埠鎮

牛埠鎮

牛埠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位於皖江北岸,位於無為縣境西南,距無城約50公里,距銅陵38公里,距廬江城42公里。臨長江與銅陵市隔江相望,西靠三公山同廬江縣毗鄰,南倚楓沙湖和樅陽縣相連。區域總面積159平方公里,有耕地4.92萬畝,山場2.92萬畝,水面2.16萬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埠鎮
  • 外文名稱:Niubu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
  • 下轄地區:13個村委會
  • 政府駐地:牛埠社區
  • 電話區號:0553
  • 郵政區碼:238351
  • 地理位置蕪湖市無為縣西南
  • 面積:159平方公里
  • 人口:6.6萬餘人
  • 方言:江淮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竹絲湖
  • 機場蕪湖宣城機場
  • 火車站無為站蕪湖站
  • 車牌代碼:皖B
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歷史沿革及,經濟建設,人口數據,

地理位置

全鎮轄13個村委會,包括百窪、青山、臨湖、新墩、柏楊、楓林橋、新建、東湖、崗橋、民權、迎接、蔚山、黃柏,2個社區居委會即牛埠社區、土橋社區,總人口6.6萬餘人。

自然資源

物產及景色
牛埠鎮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盛產稻米、油料、竹木、幼仔豬等農副產品。牛埠物華天寶,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地下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有10多種,尤其是煤炭、鐵礦、銅礦、大理石、石灰石和花崗岩等儲量甚多;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境內珍稀野生動物眾多,其中野豬、野兔、豺狼、刺蝟、野雞、野鴨、野鵝、白鷺、貓頭鷹等最為常見。還有竹絲湖天然生長的魚、蟹、鱉、蝦等水產品,肉嫩味鮮,無污染,譽揚省內外。
境內有竹絲湖,其總水面1.6萬餘畝,是無為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正如其詩意般的名字一樣,湖區風光秀麗,山清水秀,旅遊資源獨天得厚。鎮內集湖光、山色、清泉、小島、林海、江濤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景點密布,品位較高,內涵豐富,且連線成片,相對集中。特別是聞名遐邇的竹絲湖自然風景區,既有山繞湖水、水中有山、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的自然美景,又有內蘊深厚、充滿神奇色彩的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開發旅遊產業條件優越,潛力巨大。
牛埠鎮

歷史沿革及

牛埠鎮可以說是一座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城鎮。
古代時期
對於更久遠時期的歷史有待進一步考證,所見資料直至明朝洪武初,撤銷無為縣入無為州,州轄8個鄉,編戶47個裡。明中葉,增加城內外2個裡,共49個裡(在城即城關9個裡,無為鄉6個裡,太平鄉7個裡,開城鄉4個裡,襄安鄉3個裡,銅城鄉5個裡,周興鄉5個裡,南鄉7個裡,北鄉3個裡)南鄉7里應該就是最初的牛埠所在。清初將北鄉3個裡增至7個裡,其他名稱及鄉、里數仍沿舊制。嘉慶24年(1819年)光緒30年(1904年)無為州所轄有倉頭、石澗、開城、襄安、牛埠、灰河等38個集鎮。
民國及抗戰、解放戰爭時期
民國時期行政區劃多變,18年(1929年),全縣分為9個自然區、258個鄉、32個鎮。不久,改為9個區,42個汛。21年,改行保甲制,全縣計9個區、1131個保、11093個甲。民國24年,改行聯保制,全縣分9個區、110個聯保、1115個保。民國25年,實行區、鄉(鎮)、保、甲制。全縣分4個區即虹橋、三官殿、開城、湖隴4區,共轄69個鄉(鎮)792個保。民國30年(1941)無為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三宮殿成立(後遷到牌樓),除一區(無城)外,無為縣境共轄9個區、86個鄉、909個保、83萬人。二區:姚溝、虹橋;三區:三宮殿、陡溝;四區,石澗;五區:牛埠;六區:開城;七區:尚禮,八區:湯溝;民國31年(1942)3月 桐東遊擊隊配合第七師55團攻打駐在牛埠程家院子的專事磨擦、破壞抗日的國民黨縣政府,縣長何國強倉惶出逃,其守衛部隊被瓦解。民國34年(1945)6月 皖江行署在無為南鄉增設無南行政辦事處,同年無為全境光復。 民國36年(1947) 1月 劉容(又名胡志敏)奉命率部(約50餘人)由大別山進入無為西南鄉,隨即成立湖東縣民主政府。民國37年(1948)5月 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渡江偵察部隊挺進巢無地區。5月4日 原國民黨愛國將領、師長戴安瀾的胞弟戴汝瀾和中共湖東縣委接觸,要求參加革命工作。湖東縣委指示他繼續擔任國民黨牛埠區聯防區主任,掩護中共人員活動。9月,按照第四軍分區指令,戴汝瀾帶領所屬部隊400人槍,開往恍城受編。民國38年(1949)3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24軍、25軍、27軍在無為縣集結完畢,作渡江戰役的準備。
渡江烈士紀念碑渡江烈士紀念碑
4月1~14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71師在臨江大隊、無南大隊的配合下,先後攻克了劉渡、土橋、姚溝、五洲、太陽洲、泥汊、蛟磯等處國民黨江防據點,無為全境解放。7月 無為、無南、湖東、臨江4縣黨政領導機關先後遷至無城合署辦公。16日,成立統一的中共無為縣委員會和無為縣政府,縣委書記章石平,縣長王子軒。下轄無城、河壩、湯溝、石澗、嚴橋、開城、蜀山、牛埠、泥汊9個區和襄安直屬鎮,119個鄉;鄉以下轄行政村、自然村。無為縣隸屬皖北巢湖專區。
民國38年7月,無為全縣劃分為9個區、1個直屬鎮、109個鄉(鎮)。無城區轄4個鎮,河壩區轄14個鄉,湯溝區轄14個鄉及湯溝鎮,姚溝區轄13個鄉,石澗區轄14個鄉和黃洛、石澗2個鎮,嚴橋區轄12個鄉和嚴橋鎮,蜀山區轄10個鄉,牛埠區轄11個鄉,開城區轄12個鄉(鎮)。
1949年--至今
1949年全縣共轄無城、河壩、湯溝、石澗、姚溝、嚴橋、開城、蜀山、牛埠等9個區和1個襄安直屬鎮,共109個鄉(鎮),人口總數為860173人。
建國後區劃變化較大,1950年,全縣為15個區、130個鄉(鎮)。1951年,為15個區、178個鄉(鎮)。1951年,增設53個鄉(鎮),計231個鄉(鎮)。1952年,增設64個鄉(鎮),全縣為295個鄉(鎮)。1955年,將全縣22個區撤併為12個區,295個鄉(鎮)作相應的調整。1956年,將原295個鄉(鎮),撤併為白茆直屬鄉及97個鄉(鎮)。1957年,為10個區、2個縣直屬鎮、1個縣直屬鄉,74個鄉(鎮)。1958年,撤銷12個區級行政機構,將全縣74個鄉(鎮)、3個縣屬鄉(鎮)並為31個人民公社。1961年,全縣劃分為11個區、2個直屬鎮、46個人民公社。1971年,全縣為10個區、2個縣直屬鎮、72個公社。1982年,全縣除3個縣直屬鎮外,共設59個鄉和13個鄉級鎮。1988年為10個區、3個縣直屬鎮、13個區屬鎮、61個鄉。3個縣屬鎮為無城鎮(代管官鎮、檀樹、鳳河3個鄉)、襄安鎮二壩鎮(代管蛟磯、長安2個鄉)。10個區為嚴橋區轄5鄉1鎮、開城區轄7鄉1鎮、蜀山區轄7鄉1鎮、牛埠區轄6鄉2鎮、石澗區轄4鄉3鎮、襄安區轄6鄉1鎮、陡溝區轄、泥汊區轄4鄉2鎮、白茆區轄6鄉、湯溝區轄4鄉1鎮。
2005年底,無為縣轄無城鎮、襄安鎮、二壩鎮、蜀山鎮、牛埠鎮、高溝鎮等19個鎮,鶴毛鄉等4個鄉。
2016年10月,撤銷十里墩鄉,設立十里墩鎮,鎮政府仍駐十里社區(原十里墩鄉政府駐地);撤銷鶴毛鄉,設立鶴毛鎮,鎮政府仍駐鶴毛社區(原鶴毛鄉政府駐地)。至此,無為縣轄18個鎮、2個鄉。
牛埠
鎮政府所在的牛埠城鎮,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向以傳統商埠和每逢農曆“三、六、九”日農村貿易集會而久負盛名,輻射周邊三縣一市10多個鄉鎮。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有玻璃纖維廠、小煤窯、標準元件廠、機械修配廠、輪窯廠、大米加工廠、油坊等,個體商販遍布全鎮。形成方便民眾生活的商業網路。
這座古老的城鎮充滿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不但集市貿易日趨繁榮,而且城鎮規模也不斷擴大。家庭生產木箱也是該鎮一大特色。全鎮有530多戶生產木箱,每年有20多萬隻木箱銷往西藏及沿海各省。該鎮還是臨近山區毛竹、元竹及其製成品的集散地。
目前,該城鎮已成為本縣西南部重鎮和重要物資集散中心,1999年與二壩、泥汊、襄安一起跨人了安徽省195箇中心建制鎮行列。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牛埠鎮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初步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第三產業為優勢和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的格局。近年來更是大力培育沿江新型產業,引進外商企業落戶集鎮臨港工業園區。200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5億元,財政總收入7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20元。近幾年,牛埠鄉鎮企業發展異軍突起,現有鎮、村骨幹企業23家、個體和私營企業62家,基本構成了建材、採掘、運輸、建築、養殖、商貿、服務以及農副產品加工等八大支柱產業。2005年,全鎮GDP總量達3.8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80元。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鎮區擁有糧油、木材、畜禽和副食品等專業市場5個,並新建了3條主幹柏油公路,分東、西、北走向,可四通八達,銅無公路也穿境而過,境內南北有金牛——牛埠公路,東西有土橋——三公山公路,沿江有土橋港,水運緊靠土橋長江碼頭,交通十分便捷。全鎮信息網路發達,程控電話覆蓋每個自然村,有線電視、調頻廣播、行動電話等全已開通。社會基本穩定,曾獲得安徽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3012

17125

15887
家庭戶戶數
9058
家庭戶總人口(總)
32567
家庭戶男
16781
家庭戶女
15786
0-14歲(總)
9420
0-14歲男
5124
0-14歲女
4296
15-64歲(總)
21488
15-64歲男
11091
15-64歲女
10397
65歲及以上(總)
2104
65歲及以上男
910
65歲及以上女
119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1571
牛埠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