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吼江,是江西省境內贛江西岸的一條二級支流,發源於井岡山市峽峪,在泰和縣螺溪鎮王家坊注入禾水,全長約115公里,流域面積19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9.07億立方米。
基本介紹
- 名稱:牛吼江
- 別名:灉(yōng)水,㴩水,牛吼河,氵邕 江,禾溪
- 流經區域:井岡山,永新縣,泰和縣
- 流域面積:1960平方公里
- 地理位置:江西省中西部
- 長度:118千米
- 源頭:井岡山
- 主要支流:六八河
- 特色物種:井岡翠綠茶、絞股藍養身茶、玉蘭片
- 水利建設:蘆源水庫 槎灘陂
簡介,資源,水利,景色,河段,漂流,
簡介
牛吼江是禾水下游右岸一級支流,又名氵邕 江,古稱禾溪。流域位於江西省中西部。流域地處東經114°07′~114°46′,北緯26°35′~26°56′,涉及井岡山市和永新、泰和縣,幹流流經井岡山市茨坪街道、廈坪鎮、拿山鄉和泰和縣碧溪、橋頭禾市、螺溪鎮,流域面積1062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18千米。流域南鄰大旺水、蜀水,西毗小江河、龍源口水,北依小江河、龍源口水、禾水,東為贛江。發源於井岡山市茨坪鎮上井黃洋界東南麓,幹流流經井岡山市、泰和縣。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一級支流1條。流域多年平均:氣溫18.6攝氏度、年降水量1 650毫米(4~9月占65%)、年水面蒸發量781毫米、年徑流量9.5億立方米。2006年12月,水質達Ⅱ類地表水標準。已劃定水功能保留區、自然保護區各1個。流域呈羽形,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中上游為山區,下游為低丘平原,整個流域屬山嶽丘陵地帶。主河道縱比降2.74‰,洪水期易發生土石流等山洪地質災害。地處華南地層區,構造單元為贛中南褶隆贛州—吉安凹陷,地質年代為晚古生代泥盆紀、新生代第四紀,主要有石英砂岩、紫色頁岩、紅砂岩等分布。地震烈度小於Ⅳ度。
資源
2005年流域人口2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7萬人,耕地面積1.2萬公頃,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年糧食總產量7.06萬噸。旅遊為支柱產業,工業主要有電力、造紙等。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12.48億元,人均GDP6 240元。吉(安) 井(岡山)鐵路,泰(和)井(岡山)高速公路和319國道,321、228省道穿流域而過,縣鄉道通各鄉村;井岡山飛機場位於泰和縣螺溪鎮三都村;河道不通航。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97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2.23萬千瓦,經濟可開發量2.23萬千瓦。水產養殖以草魚、鱅魚為主。森林資源主要有松、杉樹、毛竹等並有銀杏、紅豆杉、竹柏等珍稀植物。野生動物主要有山牛、果子狸等。流域水土流失面積80平方千米,2005年已治理面積55平方千米,植被覆蓋率86%。蘊藏鐵、石灰石等礦產資源。井岡山旅遊資源豐富,有黃洋界、桐木嶺哨口和十里杜鵑長廊、龍潭、瀑布等自然景觀,更有保存完好的毛澤東舊居、紅軍醫院等革命舊址遺蹟。特色資源有井岡翠綠茶、絞股藍養身茶、玉蘭片等。
水利
史載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牛吼江“洪水溢,漂沒廬舍人畜無數,歲大飢,民食野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82年大水受災面積達3 000公頃,糧食減產4 150噸。1963年大旱,春、夏、秋連旱,98%的水塘乾裂,人畜飲水困難,糧食減產3.98萬噸。流域水利建設歷史悠久,南唐年間(公元940年)便建起槎灘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多次流域規劃,1992年編制《牛吼江規劃報告》。流域內已建南車水庫(大二型)和2座中型水庫,另有小型水庫19座,其他引水工程19座,有效灌溉面積1.1萬公頃。禾市防洪堤總長3千米。1976~1988年整治拿山河河道11.8千米。已開發南車水庫等水電站,總裝機2.08萬千瓦,2003年發電量6 300萬千瓦時。
景色
牛吼江河道蜿蜒曲折,多呈“∽”形連續彎曲,自上而下沒有長度超過300米的順直河段。自源頭至泰和縣碧溪鎮陳家潭為上游段,稱拿山河,河段長33千米。源區是著名的“革命搖籃”井岡山。井岡山市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的說法,1950年設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設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撤縣設市,2000年5月與原寧岡縣合併組建新的井岡山市,同年8月市人民政府由茨坪街道遷至廈坪鎮;2005年市域面積1 297.53平方千米,人口15.2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2.6939億元。井岡山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被譽為“革命搖籃”、“天下第一山”。風景區面積261.43平方千米,有11個景區,76處景點,460多個景物景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眾多遺址勝跡中,有24處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6處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軍事要隘五大哨口中的黃洋界、桐木嶺山勢雄險、雲海磅礴。井岡山千峰競秀、萬壑爭流、蒼茫林海、飛瀑流泉、翠竹遍地、鵑花滿山,融雄、險、秀、幽、奇為一體,峰巒、山石、瀑布、溶洞、溫泉、珍稀動植物、高山田園風光應有盡有。四面青山懷抱的茨坪有革命博物館、烈士紀念塔、北山烈士陵園和碑林供人們參觀瞻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舊居修葺一新,其貌如故;南山公園花團錦簇,新穎別致;人工湖——挹翠湖,碧波蕩漾,側影綽約,令人心曠神怡。山城附近的五馬朝天,五峰並峙,似駿馬長嘯,氣勢奇雄。井岡山森林覆蓋率達86%,有全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7 000公頃次生原始森林群落,古生代、中生代的動植物均有遺種,南北動植物互相延伸,呈立體分布,成為溫、亞熱帶動植物的聚生地,保存有不少珍稀名貴動植物品種。舉世罕見的杜鵑林,每當春暖花開,20餘種杜鵑,爭相鬥艷,各展英姿。井岡山有“天然氧吧”之美譽,一年四季氣候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空氣清新,氣候宜人。井岡翠綠茶、絞股藍養身茶、玉蘭片等多次榮獲國家級大獎,用嫩竹筍製成的玉蘭片清香悅目,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盛讚其為“蔬中珍品,脆嫩味美”。
牛吼江出源向東北流經金獅面小井龍潭,金獅面奇峰林立,古木參天;小井龍潭5潭相串,碧玉潭落差67米,水聲震耳,水霧如煙;鎖龍潭掩映在杜鵑林中;珍珠潭水聲清脆潭水湛藍;擊鼓潭聲若擊鼓,潭中大鯢(娃娃魚)往來穿梭;仙女潭美景為五潭之最,遠看似一位身穿袍裙的仙女翩翩起舞,形體線條輪廓分明。繼續向東北流經石溪至羅浮水庫(中型,控制流域面積54平方千米,庫容1 086萬立方米,裝機容量2 00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400萬千瓦時),出庫後經石獅口、菖蒲至廈坪鎮,新城廈坪是現井岡山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拿山鄉轉向東流經碧溪鎮陳家潭進入泰和縣境內。河道狹窄,連續彎曲,水流湍急,河寬10~30米,岸高2~4米,河床由岩石和卵石組成,上游區山勢陡峻,峭壁林立,山嶺相對兩岸台地高度100~150米,坡度50~60度。1976年至1988年,分5期工程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護岸、造田、修路、築渠等全面整治,治理河道11.8千米。
牛吼江出源向東北流經金獅面小井龍潭,金獅面奇峰林立,古木參天;小井龍潭5潭相串,碧玉潭落差67米,水聲震耳,水霧如煙;鎖龍潭掩映在杜鵑林中;珍珠潭水聲清脆潭水湛藍;擊鼓潭聲若擊鼓,潭中大鯢(娃娃魚)往來穿梭;仙女潭美景為五潭之最,遠看似一位身穿袍裙的仙女翩翩起舞,形體線條輪廓分明。繼續向東北流經石溪至羅浮水庫(中型,控制流域面積54平方千米,庫容1 086萬立方米,裝機容量2 00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400萬千瓦時),出庫後經石獅口、菖蒲至廈坪鎮,新城廈坪是現井岡山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拿山鄉轉向東流經碧溪鎮陳家潭進入泰和縣境內。河道狹窄,連續彎曲,水流湍急,河寬10~30米,岸高2~4米,河床由岩石和卵石組成,上游區山勢陡峻,峭壁林立,山嶺相對兩岸台地高度100~150米,坡度50~60度。1976年至1988年,分5期工程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護岸、造田、修路、築渠等全面整治,治理河道11.8千米。
河段
陳家潭至湛口為中游段,稱六八河,河段長38千米。過陳家潭經牛牧、新居、曲斗進入南車水庫,南車水庫又名白鷺湖,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出庫後至橋頭鎮湛口村左岸納六七河始稱牛吼江。河道多彎,流向不一,河寬30~50米,岸高1~3米,水流湍急,多淺灘、陡灘和深潭,河床為岩石、礫石、粗砂組成。中游區層巒疊嶂,兩岸林木蔥蘢,山嶺相對兩岸台地高度120~200米。
湛口至河口為下游段,河段長47千米。出湛口經潞灘右岸納蘆源水(流域面積26.7平方千米,下游建有蘆源水庫,中型,控制流域面積25.1平方千米,庫容1 43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 533公頃),向北流經禾市鎮、槎灘陂,古老的引水工程槎灘陂,後唐天成年間監察御史周矩倡修,其子周羨(官至右僕射)、孫周中和(官至尚書郎)續修,控制流域面積971平方千米,初始可灌溉稻田600公頃,是江西省古代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人稱“小都江堰”,始以木樁、竹條修築,長百餘丈,高丈余(下游3.5千米處築有碉石陂),宋、元、明、清代和國民黨統治時期都有維修加固的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進行4次大的維修和擴建,現壩頂長度407米、寬7米,平均壩高4米;其南北乾渠和石山乾渠總長達35千米,灌溉泰和縣的禾市、螺溪、石山和吉安縣永陽4個鄉鎮耕地3 330公頃。因槎灘陂落差大,水流湍急,聲如牛吼,故稱牛吼江。槎灘陂和附近的周矩墓是省級保護文物。幹流向東北流經泰和縣螺溪鎮王家從右岸匯入禾水。下游區地處吉泰盆地西南部,地形開闊,形成河谷平原。河槽寬淺,水流趨緩,河寬50~80米,最寬處達110米,岸高3~5米,河床多由卵石、粗細砂組成。
湛口至河口為下游段,河段長47千米。出湛口經潞灘右岸納蘆源水(流域面積26.7平方千米,下游建有蘆源水庫,中型,控制流域面積25.1平方千米,庫容1 43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 533公頃),向北流經禾市鎮、槎灘陂,古老的引水工程槎灘陂,後唐天成年間監察御史周矩倡修,其子周羨(官至右僕射)、孫周中和(官至尚書郎)續修,控制流域面積971平方千米,初始可灌溉稻田600公頃,是江西省古代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人稱“小都江堰”,始以木樁、竹條修築,長百餘丈,高丈余(下游3.5千米處築有碉石陂),宋、元、明、清代和國民黨統治時期都有維修加固的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進行4次大的維修和擴建,現壩頂長度407米、寬7米,平均壩高4米;其南北乾渠和石山乾渠總長達35千米,灌溉泰和縣的禾市、螺溪、石山和吉安縣永陽4個鄉鎮耕地3 330公頃。因槎灘陂落差大,水流湍急,聲如牛吼,故稱牛吼江。槎灘陂和附近的周矩墓是省級保護文物。幹流向東北流經泰和縣螺溪鎮王家從右岸匯入禾水。下游區地處吉泰盆地西南部,地形開闊,形成河谷平原。河槽寬淺,水流趨緩,河寬50~80米,最寬處達110米,岸高3~5米,河床多由卵石、粗細砂組成。
漂流
牛吼江十八灘大漂流,更是漂流家族中的後起之秀,雖然剛為人們所相識,但已經為漂流者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六七河漲涌春潮,六八河春潮漲涌,兩河融洽、交匯,形成浩浩蕩蕩的牛吼江。碧水輕撫堤岸,春風順勢而來,吹醒了一河綠水,兩岸翠竹。一串串垂柳花從綠枝上漫垂下來,紫霧薄雲,幽香暗渡,或開啟著一張張小嘴,竟相呼喚著樹下竹筏上的遊人;或隨風兒散落下來,被浪花捲向遙遠的地方。
牛吼江挾兩河之水,剛剛開始自己雄壯的流程,便又將水量分為大、小兩股,平地圈定了一個200多畝地大的江心島。島上毛竹擁擁擠擠、密密麻麻,形成一堆江流漂不走的綠影。自湛口橋頭,有條寬不盈尺的小徑,曲曲彎彎,伸入林中。沿小逕入林尋幽覓奇,向獨行者發出了強烈的誘惑。
村姑在水邊浣衣,野鴨在水中戲水,水牛在樹下深潭休憩,幾隻鷺鷥盯著從身邊漂過的遊人。
村姑在水邊浣衣,野鴨在水中戲水,水牛在樹下深潭休憩,幾隻鷺鷥盯著從身邊漂過的遊人。
竹筏漂出四華里,抵荷木村。村外,有獨立江邊的古樟,有換髮青春的古楠,有直薄雲天的楓樹王。村內,臨街是清代嘉慶年間的“智曉公祠”,舊門有“文革”時期的對聯:田間當課堂,休息就掃盲。院內,有200年前石碑一通,雖日曬雨淋,碑上年代內容仍清晰在目。
祠內堆滿柴草家具,古老的廊檐下餵有雞禽狗畜。遙想當年,荷木村是何等繁華興盛,岸上高堂大屋,村前舟輯穿梭。歷史也沒有忘記今天,該留下的都留下了。荷木村,你枕著舟楫繁忙的水道,依著銀子般閃爍的河流,你這明清古鎮,曾經芳馨了幾多細雨,曾經繁華了幾多流逝的歲月!
人們還不會忘記電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乘竹筏漂流的情景和那支膾炙人口的歌:“小小竹筏江中游,巍巍青山岸上走”,當你的筏子從竹旁樹下急速滑過的時候,也會找到電影中那種真實的感覺。
宋代蘇軾留有這樣兩句詩:“偏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竹筏靠的不是黃葉村,而是遍地黃花的沙上村。沙上村風光獨特,遼闊靜寂的田野上,只能見到一株株高大無比的古樟,每株都像從歷史走過來的巨人,不聲不響儀表堂堂地站在那裡,注視著時代的變遷。還有那滿地遍野“花不知名分外嬌”(辛棄疾)的小黃花。這些小黃花跟著你的腳步,走到每株古樟下,來到星落的房舍前。還會隨著竹排的影子,長久地輕搖在你的記億里。
井岡山下的這條牛吼江,雖然沒有那么多令人大呼小叫的刺激與驚險,但其兩岸風物如詩如畫,惟妙惟肖。讓你如醉如痴,如入仙境。
綠蔭覆蓋下的年洲村,待“日出而林霏開”,便有萬千鳥兒匯集,開始了一天“百鳥噪林”的絕唱。它們在綠蔭、在翠竹、在花叢,歌聲啼叫婉轉流長,清脆悅耳。小鳥天堂中的天籟之聲,離生活在城市水泥群狼中的人類越來越遠了。誰不渴望這種超凡脫俗的享受!
江面時窄時闊,待夕陽西下時,遇輕捷的白鷺從水面掠過,陽光隨翅尖在浪花上跳動,你沒法阻擋記憶中初唐才子王勃為南昌滕王閣寫下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千古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