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心,人皆有之”,諺語,意思是做父母的心腸,人人都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 類別:諺語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諺語,意思是做父母的心腸,人人都有。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諺語,意思是做父母的心腸,人人都有。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由其道,鑽穴之徒》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孟子以男女苟合偷情為喻,譴責那些不由其道,不擇手段去 爭取做了的人,實際上還是在譴責靠遊說君王起家的縱橫術士們。 作品原文 曰①:“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②之言,鑽穴隙相窺...
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問題倒沒有這樣簡單。從人類綿延發展需要人口再生產的角度和“父母之心,人皆有之”的人性情態來看,“無後”似乎並非沒有罪過。不然的話,“斷子絕孫”怎么會成為人們最刻毒的詛咒呢?想想看,如果人人都抱獨身主義,人人“無後”,用不了百年, 人類何在呢?不可想像啊!
嘻笑則心為之喜,啼哭則忍耐其煩,未飯則先防兒飢,未眠則先調兒宿,饑飽必得當,冷暖尤恐失宜,一旦遇有疾病,為父母者不謂子之幼難養,反怨自己調理失時,採藥求醫,禱神問卜,恨不得將身代替,若出外遠行,則牽心掛意,卜問歸期,早去遲來倚門盼望,此皆父母生我,育我,撫我,教我,厚我,望我之...
⑺.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所以四海之內為諸侯者,各以其職分所當然,鹹來助祭,敬供郊廟之事矣。四海,指天下。⑻. 故親生之膝下:所以人親愛父母之心,生於童幼,當嬉戲於父母膝下之時,便知親愛父母。膝,大小腿相接的關節處。膝下,指父母身邊。⑼. 日嚴:一天比一天知道尊敬父母的道理...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公孫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裏面運轉東西一樣...
父母是從俄國基輔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他是家中七個孩子的老大,父親酗酒,對孩子們的要求十分苛刻,母親極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殘酷暴躁,馬斯洛小時曾帶兩隻小貓回家,被母親當面活活打死。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從未得到過母親的關愛。母親去世時,他拒絕參加葬禮,可見其母子關係之惡劣。他童年時體驗了許多的孤獨和痛苦...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值得快樂的事,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病沒災,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④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⑤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
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為什麼一定說利呢。”第二章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滕文公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亂臣賊子,弔民伐罪 《離婁上》為淵驅魚,自暴自棄,不虞之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手舞足蹈,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何出此言,陳善閉邪 《離婁下》赤子之心,好為人師,不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繼日 《萬章上》自怨自艾,先知先覺 ...
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斗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離婁下·第三十章 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一、孝敬父母 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4.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5.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6.人之孝行,根於誠篤。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8.千經萬典,孝悌...
回家給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 孝敬·胡秉言 人生百年老最難,盡孝應當在生年。二十四孝皆明理,莫等風止孝已晚。身體髮膚受父母,立身行道孝在前。百善之首當為孝,孝順之子必明賢。心存仁孝鄰敬佩,紫燕繞樑樂椿萱。孝不在嘴在行動,親力親為動感天。身正為范明子孫,上行下效能承傳。孝能繁衍福祿壽,效能...
良能良知是與生俱來,人人皆有的,正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告子上》)一樣。比如說,親愛父母,尊敬兄長,這 長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導,不用學習就知道的。進一步推導, 親愛父母是仁,尊敬兄長是義,所以,仁義也是屬於人的良...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表面上看這個實踐好像是在對客觀的父母進行作用,其實是對自己的本心進行作用,萬物皆在本心。這個孝順父母的天理並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沒有教我們要我們孝順他,這是純粹發乎沒有私心物慾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後,我們的孝順之心也不因此消失。講究名正言順是中國的特色,思想家們都想爭儒家正統的地位。朱熹...
(十九)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①,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二十)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既前,撫軍與之話言,咨嗟稱善,曰:“張憑勃窣為理窟⑤。”即用為太常博士。【注釋】①孝廉:指很孝順父母,品行端上的人,漢武帝時令郡國每年考察並推薦孝、廉各一人,魏晉沿用此制。時彥:當代有才德名望的人上。②撫軍:指簡文帝司馬昱。晉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 年)會稽王司馬昱為撫軍大將軍,故稱...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只有上升到敬親 順親與...
隋唐後的刑律皆將不孝列入等同謀反不予寬赦的“十大惡”之中。殺父母者歷代皆凌遲處死。明律中,凡不順從父母致使父母生氣的事皆視為忤逆,可告於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間流傳的“打爹罵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為世人所不齒,天地所不容。“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
兄弟,乃父之所愛,最要相好,每因婦人言,致相離間。吾族為弟兄者,須同居共爨,相愛相友。或不得已而至於析居,亦宜有無相濟,疾病相扶,患難相恤,方是能體父母之心。切不可輕聽婦言,因絲毫小利、畝角田地,便生忿怒,甚至鬥毆構訟,骨肉相殘,大失同胞之義。三、謹夫婦 夫義婦從,禮所定製。吾...
”“舜父瞽叟頑,母囂,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舜年二十以孝聞。”《史記》記錄傳說的兩件事就可以看到舜生活的艱難、險惡與至孝。當舜被四岳推舉出來後,堯還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並賜給舜倉庫、牛羊和許多財物。但是,舜之父母及弟還想陷害舜。一次...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
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饘酏、酒醴、芼羹、菽麥、蕡稻、黍粱、秫唯所欲,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槁薧滫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後退。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
父母養育,劬勞難報,及嫁得夫,棄忘恩德”,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非常深,一長大了,就要出嫁,馬上就把父母忘了。“規父母物,潤益夫家”,把父母的物品收拾收拾,全拿到丈夫家去了。“多得便喜,不稱便恨”,多了就歡喜,不夠就恨,“父母饑寒,無心供給,是名貪財不顧恩義。”這是第八條。【誡】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