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龍紋

爬行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通常為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龍頭張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裡,額頂有角,中段為軀幹,下有一足、二足或僅有鰭足之狀,簡單的也有無足的,尾部通常作彎曲上卷。大多作對稱排列。盛行於商末和西周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爬行龍紋
  • 圖案:青銅紋飾龍形
清代,商朝,明清時期的龍紋圖形,漢代,隋唐五代,遼宋金元時期,

清代

清代龍紋的形象較明代更為蒼老,可謂之蒼龍,儘管刻畫細膩如微,但缺乏神韻和氣勢,
其特點為:
1. 龍的頭髮多而蓬亂,飄向腦後,甚至額下都長滿鬍鬚
2. 雙角粗壯如松枝,一對蝦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鋸齒狀,兩條龍鬚下垂,額下長滿鬍鬚
3. 足伸展為四爪或五爪 ,尾端分出許多尖叉
爬行龍紋

商朝

商朝的龍紋特徵和藝術形式 “龍”是通天神獸中的主要角色,商代龍紋雖變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著怪異神獸的體態。有的龍紋根據“混合式組合”的需要而進行了較大變形,往往是誇大頭部而簡化軀幹,有的軀幹甚至簡化為“沒有任何特點的頭部延長物”,這種變化無疑更增加了商代龍紋的複雜性和怪異色彩。形態怪異的神獸,它令人可怖的形象給人強烈的神秘感和一種獰厲的美,顯示出“龍”具有超越世間的神的權威。
周朝的龍紋特徵和藝術形式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紀被周王朝取代。據說周人伐商之時,曾有一隻巨大的赤色的鳳,口銜玉圭(也有記載說是口銜丹書)落在周的社廟,代表上天降瑞應給周,所以在周代的禮器上,鳳的形象更為突出。西周早期不僅大興鳳紋,龍紋亦多帶鳳形,其角多仿鳳冠,頸部多彎曲上揚,頭部多見回顧式,龍口不再大張而改作平張,上下唇常有捲曲,尾部亦多旋卷。周朝龍紋主要分為:爬行龍紋、雙體龍紋、卷龍紋和夔紋。 周代龍紋不再像前代那樣狂熱地表現綜合百物、猙獰神秘的內涵,簡化了前代龍複雜的形態而使用較為柔和的線條,並且添加鳳冠和尾部使龍紋得以更多地依從美學規律,從而出現了朝藝術化、圖案化發展的趨向。

明清時期的龍紋圖形

明代的龍紋特徵和藝術形式 明清五百餘年間產生了異常豐富的龍紋圖形。其中明代以永樂、宣武時期的龍紋最為典型。當時的龍紋改變了前朝那種身細、頭小的幼稚龍形態,變得形體粗壯肥大,威武兇猛,形象高大。龍首比元代變大,上下顎較長,上顎比下顎長而高高突起,有張口和閉嘴之分,張口的伸舌(早期較長如戟狀,後期略短微微上翹),閉嘴的上唇似如意狀,鼻的兩側有對稱的長曲須,下顎多有兩束或三束的疏須,頭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發少,後期的發多。發曲而向上沖,有怒髮衝冠之勢,顯得很有神威,龍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內彎,顯得鋒利剛勁,人們稱明代的龍爪為鷹爪。周圍襯托以海濤、纏枝花、火焰、朵雲等。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慶、萬曆時期,龍紋形式多樣,以游龍為多。這時的龍紋已大不如前期,畫工簡單草率,神氣也差。晚明的龍紋,正如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衰退一樣,顯得蒼老、無力。
清代的龍紋特徵和藝術形式 入清以後,龍紋形象還離不開明末的遺風。但龍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龍爪緊緊相靠,而是距離較大,向雞爪形狀發展。故人們稱清代的龍爪為“雞爪”。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龍紋以新的形象出現:這時的龍首變化很大,過去長長的“豬嘴”收縮了,顯得下顎比上顎長。康熙時龍口形略帶圓,雍正時則顯方形,張口的龍,舌隨下顎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狀,也不像明後期的匕首狀。上下顎的須,康熙時呈鋸齒狀,以後則分兩邊,或分成兩束長密的羊須狀。上顎鼻翼的兩側,長出特別長而捲曲的須。頭部的角,長而顯直且分叉,比過去顯大,雍乾後期角的分叉則成山字形。明代龍頭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後斜上沖勢;這時的頭毛細密成蓬(康熙時還有向後斜沖,後期則向後垂或向兩側分向),為了繪成老龍形,下顎都有細密鬃須。龍的眼睛,康熙時略長形,雍乾後則顯圓。龍的爪,已不似明代鷹爪,五趾相靠成“風車”狀。其時的龍爪,拇趾與食趾相距較大,趾甲顯得細小,沒有元、明時的三角形那種鋒利感。所以,清代龍爪給人以有形無力之感。 雍正以後各朝,仿明代龍紋也有,但僅將龍嘴繪成豬嘴,其它則是清代形態。
清末的龍紋,其精神大不如以前威武、健壯,顯得腰硬,老態龍鐘,四肢無力。 此外,清末龍紋喜歡襯以火寶珠、火焰紋、朵雲、花卉等。
商周時期龍紋圖案與明清時期龍紋圖案比較 從造型特徵與表現風格來看,明清時期龍紋圖案的造型經過前朝文化的洗禮,不斷演變,與早期的商周龍紋圖案相比,產生了巨大的差別,
這種差別主要表現為:
1.明清龍紋較商周龍紋圖案具有典型性特徵 商周時期的龍紋圖案更像是蛇形或牛頭形狀,象徵不可知的神秘力量,那時的龍紋特徵是模糊、不確定的,還不具有統一的形象特徵。經過後代人們的推理和演化,不斷賦予它新的形象特徵或者去除一些不明確的特徵,龍紋逐漸形成較為明確、典型的形象,如明清時期的龍紋:龍身盤曲有鱗,龍爪多為五爪,上顎長於下顎,上唇似如意狀,鼻兩側有對稱的長曲須,發曲上沖等,這些圖形要素的組合構成了當代龍紋圖案的典型特徵。
2. 明清龍紋表現手法更為具象 明清時期,由於人們在工藝和材料上取得進步,使得在藝術表現方面也獲得了更多的經驗和技巧。而早期人類由於使用材料和繪畫經驗的限制,在表現外形上大多呈幾何形的抽象造型,這並非當時人們經過理性思考的結果。
3. 明清龍紋多運用輔助圖形加以表現 輔助圖形的套用,使龍紋圖案更具有裝飾的意味和功能。可以廣泛套用到各種場合和藝術領域,由於早期的龍紋圖案是以威懾功能為主,因此,輔助圖形出現較少。
此外,作為視覺符號,從傳播信息功能這一角度來看,明清龍紋造型複雜繁冗,並且建立了與之相應的複雜的象徵意義體系。由於繁冗的造型結構和象徵含義難於被簡化和記憶,因此嚴重阻礙了龍紋造型的傳播和套用,在清朝末期,許多龍紋因此消失或衰落。 由此可見,這兩種不同時代的龍紋圖案在當下並行存在,其視覺語言各有特色,不存在孰優孰劣的評判。對於設計藝術家而言,重要的是掌握這種不同的視覺語言和圖形特徵所帶來的不同視覺效果,以便在使用時能夠不單單從文化的角度,也要從視覺本身的角度來衡量和判斷。
龍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集許多動物和自然現象於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數千年來整箇中華民族崇拜的偶像。 新石器時代龍紋 在紅山文化遺址的玉豬龍,軀體捲曲,形似玉玦,頭似豬首。在三星他拉的“s”字形玉龍,軀體捲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豬龍的平面表現形式。 在喀左東山嘴遺址的雙龍首玉璜,兩端的龍首與“s”形豬龍的首部十分相似。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有採用高浮雕和陰刻技法雕刻的龍紋。安徽凌家灘遺址的玉龍也似豬龍。 殷商玉龍 殷商時期,龍身呈璜狀,玦形或璧形,還有圓雕的龍,圓雕龍前足著地,長尾盤卷,幾種龍有共同的時代特徵即:
1. 眼多為“臣”字眼,還有菱形眼和圓形眼
2. 口微張,圓雕龍還露牙齒
3. 腦後緊貼頸部孕倒伏狀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還長出嵴齒
4. 身體滿飾單鉤、雙鉤或陽線的雲雷紋,方菱紋或重環紋 西周 西周時期的龍紋形式主要有三種裝飾在玉璜上和各種形狀的佩飾上的龍紋。有單身龍,更多見的是二龍,龍與鳳或龍與人合體的造型,
其時代特徵是:
1. 眼多為“臣”字形,還有橢圓形眼和委角方形眼
2. 上唇上卷,張口吐出下卷的長舌,額上突出一個似大括弧形的小尖頭,後有一綹上飄的鬃毛,亦可視為角或耳。
3. 採用大斜刀或大斜刀與陰線相結合的線條來表現紋飾。
4. 龍基本為側視的片狀雕,尚未見圓雕的龍 春秋 通過鏤空技法修飾造型,突顯龍身,變化多樣 文飾為寄生同體的雙鉤或淺浮雕的虺龍紋 已不見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現雲形耳 戰國 龍紋造型大多為片狀,製作技法大量使用鏤空,使龍體造型剛勁秀美,變化多姿。
龍身上裝飾雲谷相雜紋,谷紋或連線谷紋,並在一些空白部位裝飾水滴紋,紐絲紋,花蕾紋或二字紋等。玉龍多裝飾在組佩飾的組件上,並多見相同的器型成對出現。

漢代

不在流行春秋戰國多見的“”形單體玉龍,龍紋主要附飾於出廓璧,透雕璧,she形佩,鋪首等器形上,並出現了四靈題材中的龍。
其時代特徵是:
1. 杏仁形眼,身似四足獸形或隨器體而變形
2. 龍頭似馬頭,額頭凸出一尖角,腦後有雲形耳和飄帶形長角
3. 龍口大張,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魚尾形,有的口露利牙,個別的還吐舌
4. 龍紋多以透雕結合細陰線刻的技法來表現。 魏晉南北朝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刻有南朝宋元嘉七年款的玉帶飾,龍呈“”形,做爬行狀,通身滿飾蛇鱗紋,頭上有一對鹿角,腦後有一綹毛髮,關節處有彎鉤形腿毛,菱形眼眶,口微張露齒,四腿粗短,三爪足,此龍與漢代的形象有異,而與唐代以後的龍接近,是後世玉龍的雛形 隋唐五代 隋唐時期,龍紋發展成熟,從此龍紋基本是這種模式。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龍紋有以下特點:
1.採用淺浮雕與細陰線結合技術來裝飾在器型表面,
2.採用了鏤空技法,與龍同時出現的有火焰珠紋,流雲紋,水草紋,山石圖案等。
3.龍頭較長,頭上有鹿角,雲形耳和毛髮,丹鳳眼,口大張,嘴角超過眼角,後腿特長,一足與尾相交纏繞,腿關節處有毛,足為三爪,軀體較南朝時更為細長,接近蛇形,身上刻有網狀魚鱗紋

遼宋金元時期

1. 採用高浮雕與多層鏤空相結合技法
2. 多以雲朵,海水或花草作襯景,雕成雲中飛龍,降龍,行龍或蹲龍,更具立體感
3. 龍的形象與唐代龍紋大體相同,延續唐代龍的雙鹿角,雙鳳眼,魚鱗紋,三爪,肘毛等 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格線狀,矯健而兇猛。元代龍紋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 .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4. 只是在細部孕一些變化,如張口稍小,嘴角不超過眼角,頭髮變濃,頭髮向後飄,頸部細長而身體較粗,大多數龍的後足與尾部不相交等
5. 遼代有坐龍和魚龍
6. 元代龍細頸肥身(更象唐而不象宋) 明代玉龍 早期特點是:採用高浮雕和鏤空技法雕琢,上唇長而上翹,濃眉鳳眼,頸細身粗,但其腦後的頭髮上飄,則體現了宋元晚期玉龍的特點,是由宋元向明晚期過度的龍紋
晚期特點是:
1.明代晚期龍紋在神韻上有一種呆板蒼老感,缺乏宋元時期龍的生氣和活力
2..身軀細長如蛇,多刻劃網狀鱗紋,頸,腹,尾大致等寬。
3.圓形雙目(俗稱蝦米眼),鼻似如意頭形,兩側長出兩條龍鬚,頭髮向上沖或向前沖(俗稱怒髮衝冠),足為四爪或五爪,爪尖鉤成球形(俗稱風車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