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蘇鐵

爪哇蘇鐵

爪哇蘇鐵(學名:Cycas javana (Miq.) de Laub.)是蘇鐵科、蘇鐵屬植物。樹幹高達300-500厘米,無莖頂毛,乾基稍成板根狀,黃褐色,葉痕宿存而後期乾下部脫落;鱗葉披針形,背面密被黃褐色短絨毛;羽葉多數,葉柄長50-90厘米,刺14-28對,羽片65-85對,平展,條形,常鐮刀狀,革質,深綠色而顯光澤,上面中脈隆起,乾後成凹槽,下面稍隆起,中部羽片邊緣平,有時微反卷;小孢子球圓錐形,銹褐色,小孢子葉上部不育部分四菱形,頂端具刺尖;大孢子葉頂片菱形至菱狀披針形,邊緣具1-3枚波齒至鈍齒,胚珠2-3枚,球形,有小尖頭,基部具膨大的鹽狀珠托。

爪哇蘇鐵是印度尼西亞特有種,主要分布於爪哇,但它也延伸到蘇門答臘南部和可能的巽他群島西部。生長在熱帶雨林中或附近的低地地區,也出現在低海拔到中海拔的山坡和山脊上的封閉森林中,主要是在火山土壤上。

爪哇蘇鐵有一些特別的性狀,具有一定的演化意義,對解剖學與分類學有進一步的研究價值。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瀕危(EN)。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巨觀特徵,微觀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1842年,Miquel在其蘇鐵專著中根據采自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的Blume 1089標本建立爪哇蘇鐵,但作為拳葉蘇鐵的變種(Cycas circinalis var. javana)。de Laubenfels經研究發現,爪哇蘇鐵與拳葉蘇鐵明顯不同,於1996年提升為種級。

形態特徵

巨觀特徵

樹幹高達300-500厘米,徑25-40厘米,無莖頂毛,乾基稍成板根狀,黃褐色,葉痕宿存而後期乾下部脫落,有時有環狀凸起,基部膨大,約達100厘米;鱗葉披針形,長7-8厘米,寬2-2.5厘米,背面密被黃褐色短絨毛;羽葉多數,長200-260厘米,葉柄長50-90厘米,刺14-28對,刺距2-3厘米,刺長2-3毫米,羽片65-85對,平展,相距2-3厘米,條形,常鐮刀狀,革質,深綠色而顯光澤,上面中脈隆起,乾後成凹槽,下面稍隆起,中部羽片長16-26.5厘米,寬(1.1-)1.3-1.6厘米,邊緣平,有時微反卷;小孢子球長55厘米,其柄長11厘米,粗3.5厘米,圓錐形,長42-43厘米,徑12厘米,銹褐色,小孢子葉長44.5厘米,上部不育部分四菱形,寬2-2.5厘米,長8-9毫米,頂端具1-1.4厘米長的刺尖;大孢子葉頂片菱形至菱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1.5厘米,邊緣具1-3枚波齒至鈍齒,長0.4-1毫米,柄長23-36厘米,具4-5棱,胚珠2-3枚,球形,徑6厘米,有小尖頭,基部具膨大的鹽狀珠托。

微觀特徵

近軸面下皮層厚壁細胞不排成完整的1列,氣孔微拱或與表皮平行排列,柵欄組織細胞分布於中脈兩側,海綿組織於表皮下有1列整齊的細胞,亦有部分細胞分布於副轉輸組織的兩側,具含品細胞。葉緣厚壁細胞1-2列,中脈於葉片兩面均隆起,近軸面與遠軸面的下皮層厚壁細胞均多於1列,排列不規則;韌皮部整齊,排成拱形;木質部管胞多聚巢;薄壁組織中纖維細胞少。

近種區別

爪哇蘇鐵與華南蘇鐵Cycas rumphii Miq.)近緣,大孢子葉頂片邊緣兩側具1-3枚波齒至鈍齒,長不足1毫米,胚珠基部具有膨大的盤狀珠托而區別。

產地生境

爪哇蘇鐵是印度尼西亞特有種,主要分布於爪哇,但它也延伸到蘇門答臘南部和可能的巽他群島西部。在中國,廣州中山大學深圳仙湖植物園華南植物園有引種栽培。
爪哇蘇鐵生長在熱帶雨林中或附近的低地地區,也出現在低海拔到中海拔的山坡和山脊上的封閉森林中,主要是在火山土壤上。

主要價值

爪哇蘇鐵有一些特別的性狀,如在大孢子葉柄著生胚珠處通常特化成淺盤狀至杯狀的“珠座”,大孢子葉柄部的“珠座”與胚珠之間的圓盤狀“珠托”。這些性狀具有一定的演化意義,對解剖學與分類學有進一步的研究價值。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瀕危(EN)。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 瀕危原因
爪哇蘇鐵的大部分原始森林生長地已被清除或退化,生境喪失仍在繼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