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紅山又名蘆黃山,地處石門縣北部子良鄉西北角,是湘鄂界山,與湖北五峯縣接壤。海拔1170米,距縣城200里。爐紅山有些支脈縱行向南延伸,形成灣嶺相間、北高南低的地勢地貌。發源於爐紅山的溪流順山勢向南注入沱水。
爐紅山山勢高聳,氣勢巍峨,翠峰疊嶂,林木蔥籠。站在主峰福星觀之巔,遠眺兩湖南北,可北瞻五峰漁洋關、松滋、枝江、宜都,晴天可見長江如白練一線,逶迤壯觀;南可俯瞰沱水全流域,可見地勢略低的太清山與之對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爐紅山
- 別稱:蘆黃山
- 地理位置:石門縣北部子良鄉西北角
- 走向:南北走向
- 主峰:福星
- 海拔:1170M
- :
爐紅山地名由來有兩說:一說是該山除了芭茅、絲茅草和少許灌木外,大多是蘆葦,遠遠看去一片黃色,故稱蘆黃山。一說是原來有一唐姓大戶,曾在山下豎起48座高爐煉鐵,爐火旺旺,映紅了此山,所以叫爐紅山。
爐紅山上的大風埡(即大峰埡)終日山風呼呼,風大能把人刮翻。若要強行走過埡口,則要躬身彎腰低頭鑽過,若遇風雪暴雨則根本無法通行,故名大風埡。
大風埡為石門西北鄉古驛道之一,其歷史遠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後明初百戶土官陳鐵錫曾再次整修。東西向古驛道有南北2條。北古大道沿壺瓶山主峰山嶺東延之勢,順嶺逶迤東下,彎彎曲曲,經南坪河、八峰山、柞茨嶺、上馬墩、白果樹、大風埡、碑埡、松樹埡(可下子良)、水桶灣,直抵松滋曲尺河。柞茨嶺以下,才能騾馬通行,部分青石鋪就,路面狹窄崎嶇,全程百多公里以上,是自上而下的官商賈要道。今雖荒蕪,但仍是山區人們步行的主要山道。
南古驛道西起壺瓶山,途徑文化、穿山、太平,過萬世橋,下子良走太清、水田,東至津市,全長150公里,是古代重要的官道和信道。據說,劉備南下取朗州(常德)時曾途經此道。這一帶也是被稱為中國五大神話故事之一“樁巴龍”傳說的發源地。
南北古大道也有2條,均通湖北五峰漁洋關。
一條由維新場、九渡河、太平街,經乾溝河、蔡家灣、大風埡至漁洋關。1937年抗日戰爭暴發後,特別是湖南被陷、官鹽被阻,袁公渡、維新場、三聖等地官商民上湖北三斗坪挑運川鹽,這條路是必經之路。1943年日寇兩犯子良、太平,皆走此道,民國抗日中央軍也是由太平街經大風埡開往湖北漁洋關的。
一條由石門經澧縣洞市再入子良坪、扁擔灣、碑埡(有南北界碑和指路碑,文革被砸,遺蹟尚存)至漁洋關。上世紀30年代,大革命時期,賀龍率領紅軍多次走過這條路線。抗日戰爭期間,民國中央軍(66軍、18軍、79軍)也兩次走過這條路線,這期間,石門——子良——漁洋關的長途電話線、信道、抗日軍糧、軍火轉運也都是走這條道。
昔日,這些古驛道沿途寺廟眾多,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現寺廟盡廢,但仍可見路碑廟基等遺蹟。
爐紅山終年雲霧繚繞,山上成片的原始野生茶林,估摸有500來畝,山嶺林間零星野生茶林尚難以估算。這些茶樹亘古以來,天然野生,既無工業污染,又無農藥化肥,質醇清香,是一未開發的寶貴資源。
爐紅山上物產豐富,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鐵、石灰石。山上油桐、木子每年成熟後掉在地上,無人收撿,野生黃姜、山蒼子、獼猴桃、百合、粉葛也任人自由採掘,響鈴、熊洞、響水、浸骨4泉,水清純淨甘冽;燕子洞、雷神洞、七丘田、風洞河等地自然風景俱趣味無窮,美不勝收。
古蹟有碑埡山下的王爺埡,系明朝某王爺的巡守地,關隘遺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