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王統照創作新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爆竹》是現代詩人王統照於1933年1月創作的一首新詩。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從爆竹的炸響中感受到被捆縛的心靈希求放鬆的渴望;又從節日燦爛的煙火聯想到當時苦難的社會現實;最後,在爆竹帶來的熱烈與歡欣中,象徵性地喻示了人民的覺醒,光明的綻現。全詩意象密集,意蘊豐盈,感情起伏迴旋,愈轉愈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爆竹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王統照詩選》
  • 文學體裁:新詩
  • 作者:王統照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爆竹
誰不是在掙扎中裹住一顆沉重的心?
誰不是喜歡晴空中光與聲的耀動?
重壓下似是茫昧的希求?
盼到一天,指尖上有火花飛迸。
——
誰也是具有熱烈歡欣的少年的心情,
誰也是在沉靜的生活中希求放縱!
一年能有幾天,一生能得幾次?
把人生的“法繩”略略放鬆。
——
說到憐憫么?荒村中餓骨強撐,
兵馬在大道上縱橫,
天火燃著了不安定的人心,
霹靂震動蟄蟲的覺醒。
——
也許是孩子與年青人的狂興?
爆竹聲中挑起激越的心情。
聽!這是古靈的回聲還是新生喊叫?
暗夜間火花明映著群星。
1933年1月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33年。這時,中國人民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中。一方面,有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另一方面,有腐敗的當局對人民的壓迫與剝削。《爆竹》一詩是在新年時看到孩子燃放爆竹時的有感之作,詩人唱的是一支時代之歌。

作品賞析

王統照的詩作總給人一種深層的凝思與情感振撼。這首《爆竹》也是這樣。爆竹,是喜慶的象徵,一聲炸響,感情得到放縱宣洩,原來如此的情緒,但到了詩人筆下,卻起伏迴旋,愈轉愈深,寫成一首意蘊豐盈的抒情詩篇。
詩一開首就渲染了凝重的情調:三個問句寫爆竹的點放是伴隨“沉重的心”與“茫昧的希求”而進行的,不完全是通常簡單的歡欣與狂興。
第二節更作進一步推衍,由上節句式“誰不是”改成肯定的“誰也是”,——“誰也是具有熱烈歡欣的少年的心情,誰也是在沉靜的生活中希求放縱!”這兒強調了節日放爆竹的應該和必須,然而作者接下去又發抒感慨:“一年能有幾天,一生能有幾次?把人生的‘法繩’略略放鬆。”中國人的快樂中總滲有憂患意識,這就襯托出強顏歡笑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到了第三節詩人更放大視界,引我們看還有更值得憐憫的人:荒村餓民,戰亂騷擾。詩人很希望爆竹像天火把不安定的人心點燃,霹靂聲使他們覺醒。
第四節專寫放爆竹引起人們狂興與激越的心情。最後兩句以讚美心情把爆竹比作民族之魂的回聲與新生的喊叫,渲染它:“暗夜間火花明映著群星”。
詩人以直覺的能力,把爆竹和人們的情緒作了可觸可感的形象描繪;詩人也以多思的睿智,要人們珍惜難得的歡樂與狂興,並把眼界放開,通過對自我和“外我”的雙重命運的頑強領悟,能把握一種恆定的東西,一種貫串人類精神的生命的韻律。

名家點評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張建煒《現代詩歌名篇選》:《爆竹》是一首詠物抒情詩。詩人從爆竹的炸響中感受到被捆縛的心靈希求放鬆的渴望;又從節日燦爛的煙火聯想到當時苦難的社會現實;最後,在爆竹帶來的熱烈與歡欣中,象徵性地喻示了人民的覺醒,光明的綻現。詩歌結構嚴謹,意象新鮮,感情的抒發真切細膩,起伏跌宕,既發人深省,又催人奮進。
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任孚先《現代詩歌百首賞析》:現實主義的靈魂,注重直覺與聯感的“比興”,而又兼容象徵主義的表現方法,使《爆竹》具有感人的藝術生命力。它的嚴整的詩句形式與節奏之中,包含著那么多、那么深刻的內容,給人一種仿佛要爆破開來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正與爆竹已破點燃而尚未爆破時的物理情景最相吻合。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張永健《中外名詩三百首》:詩人以即景生情的寫作手法,由燃放爆竹引起感慨,抒發心的激情。爆竹具有象徵意味,象徵舊時代中國社會的黑暗和人們對革命鬥爭的嚮往,反映了詩人對人民苦難生活的關切和對引起革命鬥爭的期盼。

作者簡介

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山東諸城人。1919年開始髮長詩歌,1920 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長期堅持進步的文學創作。解放後,擔任山東文藝界的領導工作 ,1957 年因病逝世。詩集有《童心》、《這時代》、《夜行集》、《橫吹集》、《江南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