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鎮紅立村委會

營盤鎮紅立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13.00公里, 國土面積22.92平方公里,海拔1631.50米,年平均氣溫23.50℃,年降水量1080.00毫米,適宜種植包穀、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4138.00畝,其中人均耕地1.48畝;有林地10427.00畝。全村轄19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67戶,有鄉村人口2762人,其中農業人口2528人,勞動力137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32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278.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63.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甘蔗、畜牧業為主。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38.00畝(其中:田1163.00畝,地2975.00畝),人均耕地1.48畝,主要種植包穀、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0427.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75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98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13685.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營盤鎮紅立村委會
  •  國土面積:22.92平方公里
  • 海拔:1631.50米
  • 年平均氣溫:23.50℃
  • 年降水量:1080.00毫米
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653戶通自來水,有653戶飲用井水, 有667戶通電,有60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07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3.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163.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3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19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煤氣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78.8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48.71萬元,畜牧業收入1061.29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96頭,肉牛93頭,肉羊1141頭); 林業收入200.54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68.93萬元, 工資性收入197.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63.00元,農民收入以甘蔗、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9.2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91人 ,在省內務工28人,到省外務工162人。
由於科學技術正處於發達中還未完全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於大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例如,直至19世紀人們還認為森林是砍伐不盡的。因此,在這一時期,勞動力是主要的爭奪對象。有了勞動力就能開發資源,發展經濟,獲得財富。古代許多戰爭的目的就是掠奪勞動力——人口,而西方販賣奴隸的活動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從政治制度來看,集中的管理體制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央集權中國法國曾分別是亞、歐大陸上勞動力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
農業經濟一直持續了幾千年。在這一經濟階段中,人們採用的是原始技術,使用的是犁、鋤、刀、斧等手工生產工具和馬車、木船等交通運輸工具,主要從事第一生產——農業,輔以手工業。在這幾千年中,儘管科學技術有所發展 ,生產工具不斷改進,但在工業革命之前,這種生產格局沒有改變。這時的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因為從總體來看,人的智力方面的差別不太大。據統計,在低機械程度條件下,勞動者的體力支出和智力支出之比是9:1。
同樣,土地也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它也成為爭奪的對象。從最初來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成為經濟發達的地方,所以就有了經濟發達之後的諸多文明之地:如印度河恆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黃河流域等。就整個世界而言,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動力資源的占有或通過體地占有的勞動力資源來進行的。
在農業經濟階段 ,廣大人民的生活十分貧苦,缺衣少食比較普遍,不能抵禦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危機。教育很不普及,文盲占大多數,人才難以流動和發揮作用。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泡核桃,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6.01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泡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泡核桃產業。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我”最擅長的經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還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係。在“特色”剛剛顯露時就急著“增收”,只會扼殺“特色”。
特色產業的理想狀態無疑是“產業集群”。集群本身是一種特色。聚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縱向型。圍繞成長起來的特色產業,眾多上游、中間、下游企業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個完整的生產鏈;二是橫向型,即同類或相似企業、產品聚集,形成專業生產、銷售中心。聚集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減少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形成經濟成長極,提升了經濟競爭力;不僅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增強市場機制,激發人們的創業意識,最終促進產業經濟全面發展。
“特色”就是“獨有”,就是“區別於其它”,也就是獨一無二之“魅力”。“特色”的形成不會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靠當權者“拍腦袋”、“想當然”。“特色”的東西是歷史的積澱、文化的傳承,是由其賴以產生髮展的特定具體環境所決定。特色就是質量,特色就是效益;人無我有是特色,人有我強是特色,人強我新是特色。要確實研究和把握本地區的“特色”優勢,才能為市場提供具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