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立村委

營盤鎮紅立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13.00公里, 國土面積22.92平方公里,海拔1631.50米,年平均氣溫23.50℃,年降水量1080.00毫米,適宜種植包穀、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4138.00畝,其中人均耕地1.48畝;有林地10427.00畝。全村轄19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67戶,有鄉村人口2762人,其中農業人口2528人,勞動力137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32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278.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63.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甘蔗畜牧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立村委
  • 總面積:4138.00畝
  • 人數:667戶
  • 農民收入來源甘蔗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廣義,村務公開,基層組織,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38.00畝(其中:田1163.00畝,地2975.00畝),人均耕地1.48畝,主要種植包穀、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0427.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75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98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13685.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653戶通自來水,有653戶飲用井水, 有667戶通電,有60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07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3.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163.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3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19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煤氣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78.8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48.71萬元,畜牧業收入1061.29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96頭,肉牛93頭,肉羊1141頭); 林業收入200.54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68.93萬元, 工資性收入197.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63.00元,農民收入以甘蔗、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9.2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91人 ,在省內務工28人,到省外務工16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泡核桃,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6.01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泡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泡核桃產業。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我”最擅長的經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還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係。在“特色”剛剛顯露時就急著“增收”,只會扼殺“特色”。
特色產業的理想狀態無疑是“產業集群”。集群本身是一種特色。聚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縱向型。圍繞成長起來的特色產業,眾多上游、中間、下游企業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個完整的生產鏈;二是橫向型,即同類或相似企業、產品聚集,形成專業生產、銷售中心。聚集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減少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形成經濟成長極,提升了經濟競爭力;不僅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增強市場機制,激發人們的創業意識,最終促進產業經濟全面發展。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67戶,共鄉村人口2762人,其中男性1449人,女性1313人。其中農業人口2528人,勞動力1379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84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3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653戶。
省委巡視組這次進駐省衛生計生委巡視,充分體現了省委對省衛生計生委工作的高度重視、殷切期望和對全體幹部職工的關心愛護,是對我們做好改革發展工作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省衛生計生委全體幹部職工要深刻領會巡視工作的重大意義,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的巡視上來,要嚴格貫徹落實巡視工作的要求,切實為巡視組開展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要堅持直面問題,邊查邊改,切實推動全委幹部職工作風大轉變,要全力支持配合做好巡視工作,並將這次巡視作為全面提升省衛生計生委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作風建設、科學化水平,把各項工作向縱深推進的重大契機,以此推動省衛生計生委領導隊伍、幹部隊伍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邁上新台階,推動省衛生計生委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省衛生計生委領導班子成員、廳級幹部,近兩年來退休及改任非領導職務的副廳級以上領導幹部,委機關各處室正、副處長,委直屬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各市州衛生計生委主任參加會議。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紅立完小、營盤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營盤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20公里,距離中學14.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13人,中學生36人。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

文化教育

和範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

廣義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鬥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文化是一種生命現象。文化本不屬人類所獨有,我們更應該以更開放和更寬容的態度解讀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現象,是與生俱來的。許多生命的言語或行為都有著先天的文化屬性,我們也許以示高貴而從來只願稱其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1]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5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21.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6個,黨員總數61人,黨員中男黨員58人,女黨員3人。 團員9人。
農村基層組織的組成
農村基層組織,包括設在鎮(辦事處)和村一級的各種組織,主要是指村級組織。包括基層政權、基層黨組織和其它組織三個方面,主要有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團支部、村婦代會、村民兵連及“兩新”組織(“新的經濟組織”和“新的社會組織“)。由此可知,農村基層組織涵蓋了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
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核心是基層黨組織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鬥堡壘。”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戰鬥堡壘,是領導農民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力量。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決定了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組織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有組織的統一整體,它是由黨的中央、地方和基層組織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其中,黨的中央組織是黨的首腦和核心,黨的地方組織是連線中央和基層的中間環節,而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組織體系的基礎。農村基層組織更是這基礎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到2008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7593.1萬名,現有基層組織371.8萬個,而全國34324個鄉鎮中,34321個鄉鎮建立了黨組織。60.6萬個建制村中,60.5萬個建制村建立了黨組織,占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建制村總數的99.98%。正是這些農村基層組織,成為黨組織發展壯大從而服務於廣大農民的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