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營盤鎮幫拐村委會
- 屬於:山區
- 國土面積:7.29平方公里
- 海拔:1350.00米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55.00畝(其中:田711.00畝,地2144.00畝),人均耕地2.62畝,主要種植包穀,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288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9.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3975.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123戶通自來水,有138戶飲用井水, 有261戶通電,有26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61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1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5.2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28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33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7.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7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14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75.4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20.14萬元,畜牧業收入880.49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623頭,肉牛170頭,肉羊267頭); 林業收入34.52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48.25萬元, 工資性收入79.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16.00元,農民收入以畜牧、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6.0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7人 ,在省內務工23人,到省外務工13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7.00萬元, 該村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產業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我”最擅長的經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還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係。在“特色”剛剛顯露時就急著“增收”,只會扼殺“特色”。
特色產業的理想狀態無疑是“產業集群”。集群本身是一種特色。聚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縱向型。圍繞成長起來的特色產業,眾多上游、中間、下游企業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個完整的生產鏈;二是橫向型,即同類或相似企業、產品聚集,形成專業生產、銷售中心。聚集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減少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形成經濟成長極,提升了經濟競爭力;不僅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增強市場機制,激發人們的創業意識,最終促進產業經濟全面發展。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幫拐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營盤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20公里,距離中學7.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84人,中學生50人。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範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6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24.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5個,黨員總數49人,黨員中男黨員44人,女黨員5人。 團員22人。
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保證,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和關鍵。大力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作用。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農村基層組織的組成
農村基層組織,包括設在鎮(辦事處)和村一級的各種組織,主要是指村級組織。包括基層政權、基層黨組織和其它組織三個方面,主要有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團支部、村婦代會、村民兵連及“兩新”組織(“新的經濟組織”和“新的社會組織“)。由此可知,農村基層組織涵蓋了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
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核心是基層黨組織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交通不便,畜牧品種老化,資金不足。。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重點發展生豬、肉牛和家禽的養殖,2、爭取各方面資金,採用"村民集資點,國家補助點"的辦法興建水利設施,解決全村的吃水問題。3新建種旱地水澆池,科學種植以提高土地利用率。4、加大勞務輸出,提高工資性收入。。
為確保“十二五”期間廣東科技工作在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推進上述“四個體系”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強化自主創新支撐帶領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推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科技持續發展能力,“十二五”期間要加快實施以下十三項重大科技工程。
(一)國家技術創新工程。
以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為契機,重點圍繞創新型企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和科技產業園區的建設,實施技術創新載體提升工程,形成高水平、多層次的技術創新支撐體系,充分發揮技術創新載體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帶領作用。
1.培育創新型企業。
實施創新型企業成長路線圖計畫,引導尚未建立研究開發院的創新型企業組建集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科技服務、綜合管理於一體的綜合型企業研究開發院;引導已建立研究開發院的創新型企業制訂和實施企業創新路線圖,培育壯大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創新型企業。繼續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和創新型企業評價認定工作,通過在科技項目安排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強化評價對企業創新戰略制訂與實施的導向作用。實施國有創新型企業(集團)試點工作,大力推進企業科技創新,加大引進和培養高端創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圍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制定並實施產業技術路線圖,攻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深入推進戰略聯盟合作機制建設,創新發展模式。
3.加強技術創新平台建設。
積極探索創新平台建設與管理的新模式,健全產業公共創新平台體系;繼續加強各級工程中心建設,重點扶持一批省級工程中心升級為國家級工程中心;在全省專業鎮、產業集群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機制科學的技術創新平台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