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營州
- 別名:南營州
- 治所:營道縣
- 沿革:唐武德四年置、武德五年改稱南營州
堯舜時代,天下分為十二州,其記載見於《尚書·舜典》:“肇有十二州,封十有二山。”營州即是十二州之一。在《爾雅》中,營州則名列“九州”之一。營州的地理位置在今遼寧及其周邊地區。上古東北地理區劃中,古營州範圍包含今遼東、遼西...
北魏營州轄區約今遼寧省大凌河、小凌河流域、六股河流域、女兒河流域一帶。歷任官員 據《魏書》、《北史》、《隋書》等文獻記載的北魏、東魏、北齊至隋朝前期營州重要官吏。文獻記載 《魏書·志第五·地形二上》記載營州及其所轄六郡...
遼朝時,設營州鄰海軍,治所在廣寧縣(即今河北省昌黎縣),歸南京道平州管轄。北宋末期,宋金結盟滅遼,宋朝想分取營、平等州,即指此地。金朝皇統二年 (1142)廢除。地理辨析 遼朝營州的轄區靠鄰渤海,相當今河北省昌黎縣一帶。...
營州,上都督府。唐朝河北道行政區,治柳城(今遼寧朝陽)。前身為隋柳城郡,武德元年(618年)改為營州總管府,武德七年改為都督府。轄區包括今遼西一帶。唐朝時期的營州主要由朝廷委派的都督管理,是唐朝控制東北地區的前沿重鎮。安祿山...
十六國時期,段部鮮卑有營州,治令支城(今河北遷西東),後為後趙所占,前燕時廢。後燕復置營州於宿軍,北燕復廢。歷史沿革 後趙建武四年(338年),石虎奪得段部鮮卑遼西郡(治所在令支,今河北遷安西)、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
營州 指公孫度所置營州,營州刺史為柳毅。“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
營州左屯衛 營州左屯衛,營州五屯衛之一。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營州左屯衛於營州前屯衛城(即興中,今遼寧朝陽 ),永樂元年(1403)徙治順義縣。
《唐代營州與東北邊疆經略》是吉林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卿。營州是唐王朝設於東北邊疆的重鎮,作為唐代政治中心的邊緣地帶,營州的建置、官署機構都表現出與內地正州不同的特點。本書主要從建置與人口、官署機構與職官、...
營州總管 營州總管,隋代一個總管府名稱。隋初於邊境與內地要衝,設總管府以鎮之。營州總管治柳城(今遼寧朝陽),大業初廢。
營州至安東南道,隋唐時期遼西通往遼東之陸路幹道之一。此稱謂之南道者,始自營州(今遼寧朝陽),東南陸行,經大凌下游之燕郡(今遼寧義縣七里河鄉一帶)、汝羅城(今遼寧義縣東南老君堡一帶),繞行遼澤(即遼河下游諸支流匯成的澤沼之...
營州前屯衛 營州前屯衛:元為興中州(今遼寧朝陽),無倚郭,屬大寧路,洪武年間廢州。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營州前屯衛。永樂元年(1403)徙治香河縣。
營州右屯衛 營州右屯衛,營州五屯衛之一。元為建州(今遼寧朝陽大平房鎮),無倚郭,屬大寧路,洪武年間廢州。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營州右屯衛。永樂元年(1403)徙治薊州。
明朝洪武年間置營州前、後、左、右、中,共五屯衛,駐地位於元代故大寧路興中州、建州、龍山縣一帶(今遼寧省朝陽市境內),隸屬大寧都指揮使司。明朝永樂元年,營州五屯衛內遷至河北省東北部。清朝時期廢。歷史概況 營州前屯衛:元...
營州至安東中道,隋唐時期遼西通往遼東陸路幹道之一。此道發自營州(今遼寧朝陽),東向經懷遠鎮(今遼寧北鎮縣南石山鎮一帶)、渡遼澤(指遼河下游以西至西沙河下游約200里泥潦之地),越馬首山(今遼寧遼陽南首山),東北至遼東城(今...
北魏永興中僑置,屬南營州。寄治英雄城(今河北省徐水縣西遂城)。隋開皇三年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以零陵郡之營道、永陽二縣置營州,設州治於小坪(今道縣清塘鄉小坪村)。將原營道縣改名唐興縣(今寧遠、新田地)。將永陽縣...
營州中屯衛 營州中屯衛,營州五屯衛之一。元為龍山縣(今遼寧喀左白塔子鎮)屬大寧路,洪武年間廢縣。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營州中屯衛,永樂元年(1403)徙治平谷縣西北。
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歷史地名。有兩地:一在 營州 東南徒河縣故地 ;二在 營州(遼興中府)西北 唐青山州、遼金源縣一帶。歷史概況 營州東南青山 青山在營州東南。據《通典》記載,徒河縣之青山在柳城東一百九十里,即慕容翰攻鮮卑...
臨淄原名營丘,古屬營州。《爾雅·釋地》載:“齊曰營州。”《爾雅》“釋丘”記載,河水從左邊流過的丘叫營丘。漢代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地理志》所引《齊詩》中有這樣的描繪:“子之營兮,遭我乎峱(n掃o)山之間兮。”營是...
夏商時代,為營州屬境(據《大明一統志》:廣寧以西為幽州,廣寧以東之地為營州)。殷制九州,與舜時異,而黑山仍屬營州。戰國時期,屬燕國遼東郡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黑山境仍屬於遼東郡(...
唐開元二年(714年)七月,在唐與契丹、奚等之戰中,并州長史薛訥為收復營州(治今遼寧朝陽市)率軍進攻契丹,在灤水谷(今河北承德市隆化縣舊屯滿族鄉灤河曲水山峽谷地)中伏被殲的作戰。歷史情況 營州為唐東北邊防重鎮,被契’丹...
南北朝,為北魏、北齊地。屬營州。隋朝,初為建德郡及龍城縣地,後為柳城郡柳城縣地。唐朝,屬東夷都護府、營州柳城縣地,後與庫莫奚、契丹雜居。遼朝,屬中京道大定府地。統和四年(982年)置阜俗縣。統和十六年(998年)置...
北朝時期,從北魏開始,盡有北燕遼河以西之地,並設營州治於龍城(今朝陽)。此時,彰武處營州域東北境,東魏、北齊、北周也都沿而未改。隋唐兩代,彰武在隋代屬遼西郡,在唐代為營州都督府的營州域東北境,契丹部落經常入據。五代與...
2.朝陽東塔原位於今雙塔區營州路東段北側關帝廟(今朝陽縣文管所)內東部,已倒塌,現存塔基遺址。朝陽東塔與朝陽北塔、朝陽南塔並稱為朝陽三塔。三塔呈等腰三角形布局,當時的朝陽城也因而得名“三座塔”城。考古發掘表明,朝陽東塔為磚築...
史思明(703年-761年),本名窣乾,營州寧夷州(今遼寧朝陽)人,突厥族。唐朝叛將,唐代燕國建立者。史思明驍勇,通六蕃語。742年,累立戰功,官至將軍、知平盧軍事。752年,被安祿山薦為平盧兵馬使。756年,史思明攻陷常山(治今河北...
九州,後來從冀州中分出幽州、營州、并州三州,與原有的九州合計共十二州,所以九州又被稱為十二州。名詞解釋 1、古代分中國為九州。對於九州的具體分布說法不一,比較常見的九州劃分為:冀、兗、徐、青、揚、荊、豫、雍、益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