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地大街

營地大街

營地大街(葡萄牙文:Rua dos Mercadores;通稱營地大街、澳門街),是澳門最古老的一條街道,其北端在關前后街口由草堆街起,南端越過新馬路以後至天通街與紅窗門街之間,共長31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營地大街
  • 外文名:Rua dos Mercadores
  • 全長:310米
  • 名字來源:此地曾是軍隊紮營之地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澳門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名稱由來,沿革,文化意涵,古老營地大街掌故,附近組織、店鋪,

名稱由來

此條街道的官方名稱為大街,後又稱為營地大街,其名源於此地曾是軍隊紮營之地。但軍隊紮營原因的說法有三,其一此地曾是明朝軍隊紮營之地,以限制葡萄牙人之活動。其二是英法戰爭時期,英國藉口協助保護澳門免受法國入侵,曾強行在此駐紮而得名。其三是在十九世紀之初,由於海盜橫行,清政府曾駐紮兵營在此保護居民。另外,營地大街又稱澳門街,曾是澳門中外客商匯聚進行商業活動的街道,其葡文名稱Rua dos Mercadores(意即商人街)亦由此而來。

沿革

最早期的營地大街,是位於澳門半島西岸,附近一帶的許多水口(較深的水道)則供外國商船停泊上落貨物和上岸進行貿易。最初葡萄牙人獲準在澳門活動,並在1557年開始在澳門築屋居住,形成澳門半島南面海岸一條狹長地帶,即澳門街。隨貿易發展,營地大街不單成為繁盛的貿易市場,亦可說是中國人與葡萄牙人之間一道非正式的分界線。澳門最早期只有營地大街作為商業街道,其後與關前街和草堆街組成繁盛的商業街區。後商賈們並同組成三街會館,供商人間聯絡感情和溝通商情。當時的清政府利用三街會館發布公告,其後的澳葡政府亦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
古老營地大街掌故古老營地大街掌故
隨著時間的流逝,營地大街的地理位置亦由於沖積和填海造地成為內陸。昔日營地大街的重要商業地位已不再,但如今仍與新馬路十月初五日街等共同構成澳門重要的商業購物區。

文化意涵

珠江三角洲一帶流傳著“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的說法,此澳門舊稱說明了澳門的空間和地位。而當中“澳門街”所指的,便是此歷史悠久的營地大街。由於營地大街曾是中國人與葡萄牙人之間一道非正式的分界線,故《澳門街道歷史考察研究》亦稱之為“文化種族的分界線”。營地大街的文化涵意可想而知。

古老營地大街掌故

營地大街是中區的一條商業街道,百業紛陳,又鄰近街市,人來車往,繁盛熱鬧。這條街是本澳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舊稱大街,雖然短小,不算寬長大道,唯是在百年前,澳門只此市街,商肆櫛比,生意鼎盛,因此說它是澳門“大街”,亦不嘗不宜。
往昔“澳城”大街近草堆街處有“石閘門”,是一個關卡,門上有“澳門”兩個擘窠大字;進入此門,即大街,俗稱“澳門街”;後來,澳門拆毀城牆,區域擴展,大街改稱營地大街。“澳門街”之名至今仍沿習呼,不過已不是指大街而改稱澳門,實喻澳門之地狹小。
說起營地大街之名,也有一段掌故。往昔大街近三街會館附近,曾駐紮兵營,但紮營之兵不是葡兵,而是英兵。1808年,英國藉口協助澳門葡人防盜,派兵來澳,在大街紮營。
大街原是華洋雜處之區,互有約束,和平共處。70多年前,澳門有識之士汪兆慵在《澳門雜詩》中有詠大街風情:“通衢左右柵,分標旅獒文。約束至堅明,故老猶傳聞。遺規今已渺,石路空塵氛。黑奴兮紅鬼,花兮錦裙。誰解歌舊謠,蠻婦薔薇薰。”而今事過境遷了。

附近組織、店鋪

1、遠來餅家(1920年至1984年為大型茶樓,為當時眾多大型茶樓之一;後改為經營傳統餅食,原址於1994年被售出並已拆卸,現於原址對面繼續經營。詩人鄭妙珊為家族成員之一。) 金馬輪餅家/茶餐室 景然棧燒臘店 勝利茶餐廳 新中央酒店
2、澳門戲院商會,工商社團。1992年7月30日成立。會址在澳門半島營地大街。
3、三街會館,澳門最早的華人商業行會組織。創立於清雍正至乾隆年(1723〜1795年)間,由澳門最早的3條街道: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的商行組成,故名三街會館。
4、澳門中藥業公會,是澳門中醫藥業界的學術社團,1945年成立,當時定名為“中藥業研究會”。從1989年開始,採用今名,會址在營地大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