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會館

三街會館

三街會館(又名關帝廟),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議事亭前地旁邊的廟宇,為早期澳門華人商家的議事場所。 “三街”指澳門最早的三條街道: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會館”則由三條街道的商行組成。初設時為商人議事的場所,商賈們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也是清政府發布公告的重要場所。日子一久,三街會館成為澳門華人的議事場所;而後來的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 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街會館
  • 地理位置:澳門特別行政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又名:關帝廟
會館簡介,會館歷史,會館作用,

會館簡介

會館在明代末年已經出現,至清代粵海開關以後始定名為“三街會館”。
三街會館的建築巳無從考證,經數次大修而成為現今的面貌。會館開設之初,即設關帝像供奉。由於起初時議事場與廟宇合一,而後來三街會館功能消失,廟宇成為了會館的主要功能,故被人直呼其為“關帝廟”。

會館歷史

澳門的早期商人,喜歡聚集一起溝通商情。商人選擇的議事場多是重要的廟宇中,起初在媽閣廟、蓮峰廟中。後來有人牽頭組建會館,結束了在廟宇議事的習慣。三街會館的建築巳無從考證,但據重修碑記載,三街會館初修於清朝乾隆皇帝在位五十七年(1792年)。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和道光十五年(1835年)分別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大修。在三街會館開設之初,議事場與廟宇合一;後來在最後一次大修,才將在建築旁增建了一間公所才與廟宇分開。
三街會館初設時是商人議事的場所,澳門的商賈們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也是清政府發布公告的重要場所。日子一久,三街會館成為澳門華人的議事場所,而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三街會館作為商人會館,卻超越了一般工商團體所履行的功能。其中,在嘉慶十年(1805年),免疫接種牛痘的醫療技術傳入澳門時,三街會館曾是中國最早的痘館;三街會館也是舉行節日活動的地方,例如:在農曆新年初八,於三街會館前地會舉行舞醉龍、節日遊行和派髮長壽飯(即龍船頭飯)等。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澳門街市擴容和新的華商組織成立,三街會館原來的功能逐漸消失,最終成為純粹廟宇——關帝廟。業產交由鏡湖醫院慈善會所管理。

會館作用

會館開設之初,即設關帝像供奉。由於起初時議事場與廟宇合一,故被人直呼其為“關帝廟”。20世紀20年代後,三街會館逐漸衰微,廟宇成為了會館的主要功能。因三街會館內一直供奉關帝,遂演變為關帝古廟;除了供奉關帝外,還設有財帛星君與太歲的神位。廟內兩旁展示了多種古代的銀質武器,此為澳門其他廟宇所沒有之擺設。三街會館昔日的熱鬧景象,唯有在關帝神誕和財帛星君誕搭棚唱戲時再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