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美術史

燕趙美術史

本書論述了自遠古到現代燕趙美術發展的歷史。對燕趙之地各種美術形式及審美特質以及與文化、哲學、社會形態的獨特關係進行了分析和論述。

基本介紹

  • 書名:燕趙美術史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317頁
  • 開本:B5
  • 品牌:科學出版社
  • 作者:漢風 郝琮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3037261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漢風、郝琮編著的《燕趙美術史》內容介紹:燕趙美術在儒學的內聖外王、老莊哲學的天道意識、魏晉玄學的本末有無之形而上追問和佛教禪宗的問心自明等帶有終極指向的中國哲學體系的滋養下,始終表現出一種人文關懷和生命關懷。這些作品既具有神秘莫測的天道之美、渾厚博大的文化涵攝之美、悲憫沉雄的存在之美,更具有至剛至大的崇高之美,獨特的民族血性透出的宏大氣韻之美,對人類命運的深刻體悟和承當所表現出的存在之美。難能可貴的是,這些作品更充溢著一種大靈魂的萌動。正是這一切,使燕趙美術的主流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大美和壯美境界。尤其是在當今的人類社會裡,燕趙美術那特有的沉雄、博大、悲壯、渾厚所呈現給我們的大美、壯美特質就顯得尤其可貴。而燕趙美術在其特有的生存條件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融合而成的獨特之美及神秘境界對於中國美術史而言,其意義同樣是不可估量的。

作者簡介

漢風,本名郝榮國,1957年生於河北省藁城市。國家一級美術師,河北省政協常委,河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日美術交流協會會員,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書畫交流分會創會理事,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裝幀藝術委員會委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藝術理論委員會主任,河北省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其國畫作品和論文曾17次榮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等機構授予的全國獎和國際獎。出版有反映整箇中國畫發展歷史的十集電視學術片《中國畫》、《生命存在與藝術存在》、《燕趙文藝史話美術卷》(大型)、《漢風畫集》、《漢風國畫作品優選畫集》、《漢風國畫作品集》等專著。大量國畫作品和論文在全國各種學術報刊發表。
郝琮,1984年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2007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並獲學士學位,2011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並獲碩士學位,現任教於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其作品榮獲2012首屆中國高等院校設計藝術大賽教師組產品設計類一等獎、視覺傳達類二等獎,榮獲第三屆GSSP(金曦獎)國際設計比賽唯一金獎,榮獲中國美術家協會首屆《設計之星》全國大學生平面設計作品展覽優秀獎,榮獲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海報展優秀獎,榮獲起亞汽車設計大賽全國30強,其作品在《中國優秀設計精品集》《企業形象設計》《靈感倉庫——海報篇》《原點》《首屆“設計之星”全國大學生優秀平面設計作品集》《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系07屆畢業創作與教學》等一系列專業學術書籍上發表。

文摘

第一章 燕趙美術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解讀
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人文情懷
從存在的意義上來看,人的意志的實現是人的最高追求和最本質的追求。只有藝術這一最具存在意義的生命表現形式,才使人類的意志和人類的本質力量在人性的極限和認知的極限得到最大限度和最深刻的表現。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藝術是生命與存在的最終表現形式和最高表現形式。而藝術家則是人類生命意志集體無意識的代言者和實現者。所以說,藝術是民族精神和地域精神的一面明鏡。美術作為藝術的一種最重要的表現形態,它從一開始就背負著文化的使命。這種使命使它自始至終與人類的文化和人類的精神訴求緊緊相連。燕趙美術也不例外,燕趙美術正是在燕趙獨特的地理環境所孕育而成的燕趙人文情懷和燕趙精神世界的獨特表現中實現自身、創造自身和發展自身的。
燕趙有巍巍的群山、迤邐的丘峻,起伏而又和緩的高原與草原,更有連串的盆地和極目千里的平原。燕趙地貌複雜多樣、類型齊全,大地貌單元排列井然有序。由於燕趙位於我國南溫帶和中溫帶大陸東岸,面海背陸,所以季風現象顯著是其氣候的突出特徵,因此具有春日乾旱多風沙、夏日炎熱多雨,秋日晴朗多風,冬日寒冷少雪,而且各地氣候反差較大的特點。
正是由於其獨特的自然條件,這裡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從黃帝、炎帝、蚩尤的涿鹿之戰到八年抗日戰爭和三年解放戰爭,在幾千年的歷史延進中,燕趙之地大多數時間是在腥風血雨中度過的。而天災人禍就像一個無形的煉爐,使燕趙人民在幾千年的熔煉和鍛造中形成了一種剛烈、悲壯、豪邁、博大、純樸的地域性格特徵。這種性格特徵作為一種群體無意識,已經流淌在每一位燕趙人民的血液之中。也正是這種性格特徵,成就著燕趙美術獨特的審美品質。
正是豐富的地理條件和反差巨大的自然條件,使燕趙之地成為一個不同習俗的多民族雜居和共同發展的地域。在這裡,漢族人融有高原和草原人的

豪邁、彪悍和義氣,高原和草原人融有漢族人的醇厚和智慧。不同民族、不同血統的人民在幾千年的生存鬥爭中相互交融、共同發展,從而成就著燕趙人民共有的性格特徵和審美特徵。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燕趙成為北方的要衝,因此其文化積澱十分豐厚。這裡不僅誕生過200萬年前的泥河灣文化和7000年前的磁山文化,同時也誕生過代表中華文明曙光的黃帝合符釜山。幾千年豐厚的文化積澱正是燕趙美術的營養所在和命脈所在,同時也構成了燕趙美術特有的思想基礎、精神基礎和個性基礎。
對於美術家來說,他所處的生存環境和地理環境不但以其外在的形態左右著他的審美訴求和文化訴求,同時更以其內在的文化含量左右著他的文化體認。文化是由世世代代生於斯、養於斯的人們賦予和創造的。我們的先民正是在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存環境中與自然對話、與存在對話、與生命對話,最終積澱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而這種文化也恰恰是歷代美術家最需要體認、最需要解讀、最需要傳承的東西。應該說燕趙美術家極其幸運,因為任何一個地域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積澱都不曾像燕趙之地那樣豐富、那樣深厚、那樣久遠。不管是泥河灣的遠古文明,還是黃帝合符釜山的歷史意義;不管是商代的神秘沉雄,還是春秋戰國的王道霸業;不管是秦漢之際的血肉相搏,還是魏晉、北朝的政權更迭;不管是“安史之亂”的腥風血雨,還是宋遼金的爭戰與融合;不管是元明清京畿重地的歷史沉澱,還是近現代文化先驅的夢想與希望,燕趙之地的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領域,都為我們美術家留下過十分寶貴的政治遺產、文化遺產和美術遺產。而正是這些珍貴的遺產,不斷地開啟著燕趙美術家的文化之夢、智慧之夢和藝術之夢。燕趙美術家正是通過對燕趙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民間文化的解讀從而不斷地創作出各個時代的美術精品。
如果說燕趙獨特的歷史進程和其政治變革、軍事變革是燕趙美術發展的內在動力的話,那么,燕趙在思想、科技、民俗、藝術上的輝煌成就和文化積澱無疑是這種發展的內在精神支撐。公孫龍那名家學派著名的“白馬非馬”論題,作為戰國時期重要的哲學思想對中國古代邏輯思維的發展可謂意義重大。它對開啟燕趙美術家的抽象思維意義同樣重大。荀子作為儒學的集大成者,他那天人相分的思想,他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著名論斷,他在認識論方面的“解蔽”之說,他在政治理想方面“天下為

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的主張,不論是對於戰國紛爭的局面,還是對於後來的中國社會發展,均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而燕趙歷史和燕趙美術所特有的融合力及特有的博大、醇厚無不受澤於此。而董仲舒作為我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的第一位大儒,他那“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天命說和他那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道德建構,從而使燕趙美術自始至終能夠從大處著眼、遠處著眼、深處著眼,從而呈現出一種宏闊、雄渾、深厚的大境界。而北宋邵雍通過對�周易�的開創性研究和�易傳�關於八卦形成的解釋,所虛構的宇宙構造圖式,即“象數之學”和“先天學”所蘊涵的創造精神及對美術家的象徵思維、抽象思維、辯證思維、全息思維、表現思維的開啟,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內在的意義。而作為佛教禪宗“頓悟”說的開派人物,慧能的思想和他在存在意義上對人的精神的自我解放,以及問心自明、回歸自我心性的倡導,應該說具有歷史的意義。他對燕趙美術和整箇中國美術而言,具有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使畫家從對物象的表達直接轉入對主體心性的表達,從而直接影響了唐代以後中國美術的審美訴求和發展進程。
燕趙深厚的地域文化,燕趙獨特的生命關懷和人文關懷,燕趙傑出的文學創作、燕趙悠久的歌舞傳統,燕趙在元雜劇和眾多戲劇形式上的卓越貢獻等,都為燕趙美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而又深厚的文化基礎,啟示並推動了燕趙美術的發展,從而使燕趙美術不管是在精神訴求、生命表現,還是在語言創新、形式建構上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從而影響並推動了中國美術的發展。
二、強大的文化融合力和文化輻射力
燕趙美術自古至今的發展可以說是一個多元同構的典型代表。這種典型性既包含漢族文化的深厚淵源,同時包含北方和東北少數民族的審美特質。在中國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美術環境中,很少有像燕趙之地具有這種豐厚多元的文化融合與文化同構,也很少有像燕趙之地對少數民族的文化和藝術同化如此內在、如此深刻。
由於河北鄰近北方和東北少數民族地區,多民族的衝突與融合自遠古時代就表現得異常突出。這種衝突與融合不但持久和廣泛,而且往往是無奈和痛苦的。然而,正是這種民族的衝突與融合,正是這種衝突的無奈和痛苦,

培育和成就了燕趙文化博大的人文情懷和強大的文化融合力,同時也形成了悠久多元的文化積澱和獨特的地域個性。
從黃帝“北逐�粥”(秦漢時稱匈奴),舜帝安撫北方的山戎、發族、息慎開始,燕趙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往就不斷地出現在各種史籍中。而少數民族在燕趙之地建立國家政權則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如無終是山戎國、令支、鮮虞、鼓、肥等。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在春秋戰國時期尤以鮮虞的生命力最強。鮮虞屬於白狄之一支,其地在今河北正定東北一帶,後為晉所滅。到戰國初年,鮮虞復國為中山國,後被魏所亡。然而,公元380年前後,中山再次復國,遷都到靈壽。後來被趙國以二十萬大軍攻打了五年,才最終滅亡。就是這樣一個千乘小國,在戰國時代竟存續達230多年,並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和藝術,其美術遺存更是令世人矚目、驚詫。從中足見燕趙文化的多元特徵與融合特徵。
從中山國王墓出土的青銅器等作品中我們發現,在戰國前期,中山國已經接受了很多華夏文化的影響,但仍在較大程度上保存了北方民族的文化特色。到戰國中期,中山國興禮義,重農耕,生活習俗與燕趙風俗及文化已沒有太大區別。從中山國王墓出土的“龍鳳方案”“十五連盞燈”“錯銀雙翼神獸”“鐵足銅鼎”等青銅雕塑作品均可得以印證。這充分地顯示了燕趙文化強大的融合力和輻射力,也充分地顯示了燕趙文化根性的強大、獨特與深厚。
如果說中山國從生產、生活到思想文化的轉變是少數民族被華夏文化同化的典型,那么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戰國時期中原民族胡化的典型。從此以後,“華化”“夷化”“漢化”在各個不同時期反覆地上演。從燕趙出土的大量美術作品來看,這些因話語權的反覆變遷引發的文化變遷和審美變遷不但極大地豐富了燕趙文化,同時也錘鍊了燕趙文化、檢驗了燕趙文化、證明了燕趙文化。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應該說是參與民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數民族因戰亂大量遷往內地,並享受到魏晉因俗而治的寬厚待遇,從而使這種民族大融合達到了一個高潮。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漢文化處於先進地位,所以“以夏變夷”成為當時的主導思想。就此而言,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並實行風俗改革應該說是明智之舉。因為少數民族政權在漢族地區實行統治,以少御多,民族隔閡是一大障礙。北魏統一

北方以後,五胡雜音逐漸消失,社會上流行的語言就只剩下漢語和鮮卑語了。燕趙作為北魏統治的主要地區,其強大的文化融合力和輻射力再一次得到印證。這種印證主要的還不在於政權層面的倡導,而主要在於文化和民風的滲透程度。這種文化和民風的滲透在北朝同樣非常鮮明。在北朝時期,玄學的衰落,佛教和道教的極大發展,更使中國文化三大支柱中的兩大支柱,即佛教和道教在燕趙多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禪學融合佛道,成為北朝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正是在這個時期,作為燕趙文化瑰寶的響堂山石窟以它特有的文化承載、審美訴求、語言創新而成為那個時代重要的文化遺存而彪炳千古。而磁縣北朝墓群、景縣封氏墓群出土的大量陶俑、雕塑、陶瓷精品,以及磁縣茹茹公主墓壁畫、北朝墓壁畫、北齊高潤墓壁畫更是氣勢宏大、境界神秘、靈氣四溢,不但深刻地反映了漢文化的深厚積澱,同時也保留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審美訴求和藝術精神。在這裡,正是文化不斷的同化和對抗同化,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靠近、相互吸收、相互生髮,從而成就了輝煌的燕趙藝術和燕趙美術。
對於燕趙而言,北宋、遼、金對峙的時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女真1115年建立金國,隨後便完全控制了燕趙之地。緊接著,金便大批地遷徙女真人到燕趙漢人地區。開始是金人奪取漢人的土地,擄掠漢人充當奴隸,而時間久了,卻都融入了燕趙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可以說,金人的漢化程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個少數民族。當時,金人在軍事上是勝利者,在政治上是統治者,而漢人在文化上和心理上卻有很大的優越感。正是這種優越感,使遼、金的文化和藝術得以極大地漢化。從宣化遼墓群出土的�茶道圖��星圖�以及豐富多彩的服飾和散樂描繪均可感受到儒文化和燕趙民俗風情的巨大影響。而�星圖�更是集漢文化中傳統的二十八星宿與早在隋唐就引入中國的西方十二宮星圖為一體,並將西方星宿進行中國化改造的明證。宣化遼墓群壁畫堪稱遼代燕趙北方地區人民文化生活的歷史畫卷。而涿州的“智度寺塔”“雲居寺塔”和蔚縣的南安寺塔作為漢文化與契丹文化融合的結晶同樣為後世所矚目。
清代的漢蒙、漢滿融合作為燕趙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對燕趙文化的多元化同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時,三次大規模的漢民向長城以北的移民構成了這次民族大融合的基礎。當時,清朝帝王對儒學和漢文化的重視更是促成了這種大融合。北京紫禁城的建築融會漢滿文化,可以說將儒家的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