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而廣之,一切行旅記錄,地理專書,也都離不開這一特點。凡是文字寫得好的,無論內容如何就都是好的文學作品,也可以同樣說是一種人的文學。
基本介紹
- 書名:燕城雜記
- 作者:姜德明著
- 頁數:223頁
- 定價:35元
- 出版時間:2012年4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圖書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簡介
中國有悠久的記錄地方風物、鄉土人情的優良傳統。著作留下來很不少,不過一向不被士大夫所重視,只被列入地理類的雜記中,其數量也從無詳密的統計,不知共有多少。話雖如此,人們到底還是喜歡這類著作的。就是大家名集中也往往有關於故鄉風土的一類竹枝詞。表現形式是詩,但重點卻在詩注。這就說明一種事實,無論怎樣道貌岸然的人物,對這些瑣細的記述也是很有興趣的。這類著作的著眼所在多是歲時令節,蔬果食物,土俗民風,往古遺蹟,服飾器用,山水風光,娛樂游賞等等細瑣的“小事”,人人熟習卻不是人人都能系統地說出來的。一旦時移世異,就自然會成為懷念往昔的好材料,也是研究文化史的重要依據。
可以這樣說,這一切無一例外都是人類活動的記錄。事情極瑣碎,正規的歷史地理書中不可能大量吸收,但卻是最貼近人民的心的。瓜果蔬菜是人們種出來的,享用的也是普通的老百姓;點心、宴席也不兩樣,有宮廷御宴,也有里巷小吃。古蹟是過去時代人們活動的遺蹟,歲時令節也是大家一直都在過著的。如果沒有了人的因素,那么這一切就都無所附麗。
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創作出發點不同,作品引起讀者的感興也就不同。“發思古之幽情”是人人都有的一種思想活動,並不只是文人雅士的特有本能。過去負有盛名的著作,如《洛陽伽藍記》、《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夢粱錄》、《西湖夢尋》等無一不出於異代的遺民野老之手,懷念故國,回首盛時的感情是同一的,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種文學現象。說到現代的作品,老舍著名的話劇《茶館》,在我看來就很像鮑照的《蕪城賦》。老舍的思想境界自然不同於過去的作者,《茶館》概括性之強,表現的深刻也與散文作品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它們是屬於同一類性質的作品則無疑。至於出於恬淡安謐的心情,從容記述的作品,讀來雖然不如前者的感情激盪,驚心動魄,卻更有一種充實之感。劉侗的《帝京景物略》,前序作於崇禎七年,原書雖寫成於明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際,但作者似乎還不曾失去從容抒寫的逸致,也少有感念疇其的感慨。因此在感情上給予讀者的自又不同。此外如顧祿的《清嘉錄》、《桐橋倚棹錄》之類,則是清代中葉相對安定繁榮社會的寫照,風調又自殊異了。
說到北京,自《帝京景物略》起,這一類作品也著實出現了不少。除了《日下舊聞考》一類考證性更強的地誌專書外,出色的作品只有一些筆記雜書,如德明同志在跋中提到的《舊京遺事》就是這樣的作品。《天咫偶聞》近.來已經重印,讀了也使人感到滿足和歡喜,遠勝於朱彝尊的煌煌巨著。豈不是由於它更注意於普通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緣故么?自清末直至抗戰,北京地區的社會文化生活是特別值得注意研究的。這是一個由舊中國向新中國蛻變的重要歷史時代,許多社會形態都處於方生未死的轉換期,其種種蛻嬗的痕跡較之全國其他城市都更有代表性。就普通市民與士大夫輩的情感生活來說,跡象尤為顯著。這許多都得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找到痕跡與脈絡。從人們普遍欣賞的戲劇聲腔的變化,直到士大夫們精神寄託的文玩、詞聯……事事物物無不帶有時代的烙印。文學家史學家們如能眼光向下,更仔細地注意觀察細小、通常的日常現象,開闊眼界,必將有大收穫,在這基礎上是可以總結出一代社會文化變化的軌跡來的。
德明同志是能深知此意而又能孜孜不倦地蒐集資料、努力耕耘的人。《燕城雜記》所收就有許多篇涉及此一範疇,並作了某些探索。題目都不大,但串起來讀就能看出一種特色。他在北京住了三十年,親眼看到了許多變化,這從訪書一事也是可以窺知一二的。從過.去的書海巡遊到目.前的沙灘上尋蚌殼,變化不可說不大。但他仍興致不衰,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也許可以說是積習難忘或“不甘寂寞”吧。但我相信這並不是一種“寂寞的事業”。在小說這一文學樣式中,“鄉土文學”最.近有了頗大的進展,那么在散文里不是也應該有更多實事求是、言之有物的作品出現么?筆記這種形式,近.來也確是相當寂寞了,掌故更被看做是茶餘飯後消閒的文字,難以進入文學的殿堂。其實這都是一種習慣的偏見。種種不同文學形式都有其不可代替之處,也就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燕城雜記》的結集問世,將證明這並非一種臆說。
圖書目錄
魯迅與《草堂之靈》
“平常的小夢”
柳亞子與魯迅
王森然筆下的魯迅
《魯迅論美術》的版本
魯迅收藏的陳師曾畫
陶元慶之死
陳望道
陳望道的編輯藝術
《文章病院》的弦外音
葉聖陶與明社
郭沫若、郁達夫的佚詩
田漢的佚詩
夏衍與《守望萊茵河》
《麗白樓自選詩》
許欽文的第一本小說集
寫在《邊城》的書邊上
馮沅君的舊體詩詞
馮沅君的新詩
《憶巴黎》
《在重慶霧中》
夏丏尊的性格
《托爾斯泰散文集》
《域外文人日記抄》
《讀書三昧》
《近代日本小品文選》
《日本小品文》
麗尼的譯作
屢遭查禁的叢刊
袁牧之和《戲》
戲劇家以外的焦菊隱
獨幕劇創作叢刊
周煦良和《新語》
胡考與《旁觀者》
阿英與《張文娟專集》
《燕京百詠》
《京華慷慨竹枝詞》
《聽歌想影錄》
《歌舞春秋》
張伯駒的觀劇詩
關於齊如山
羅癭公與程硯秋
姚茫父與程硯秋
姚茫父與梅蘭芳
梅蘭芳、齊白石、牽牛花
梅家的戲本
陳師曾的才氣
姚茫父與陳師曾
王瑤卿畫菊
王瑤卿《古瑁軒說玉》
讀《雨窗瑣記》
箋紙藝術
天橋人物
劉半農買書
俞平伯與谷音社
蘇曼殊的畫
汪東的《寄庵隨筆》
楊鈞與齊白石
楊莊的詩
張恨水的《彎弓集》
瞿兌之與掌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