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官署名。元朝地方監察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 性質:官署名
- 朝代:元朝
- 職責:地方監察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官署名。元朝地方監察機構。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官署名。元朝地方監察機構。職責元朝地方監察機構。沿革由提刑按察司改立,初置司於大名,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移至真定。為內八道監司之一,直隸御史台。參見“肅政廉訪司”。...
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官署名。元朝地方監察機構。設於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沿革 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官署名。元朝地方監察機構。設於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置司真定(今河北正定) ,二十四年,移司於大名路。二十八年,改肅政廉訪司。職責 監治真定、保定、順德、廣平、彰德、大名、懷慶、衛輝、河間等...
從開請也。卷二十六志第七 地里下 河東南路 潞州,上。涉貞祐三年七月升為崇州,以黎城縣隸焉。四年八月以殘破復為縣。興定五年九月復升為州。有崇山、涉水。元史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真定路 涉縣。元初為崇州,隸真定路,後廢州復置涉縣。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後復來屬。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由山南江北道提刑按察司改名,監治本道諸路,為內八道監司之一,隸御史台。沿革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由山南江北道提刑按察司改名,為內八道監司之一,隸御史台。職責 監治本道諸路。品級 設使二員 (正三品)、...
王瓚,字在中,元代官員。先世豳人,後徙長安,即元之奉元路。其父鵬飛,仕元,為同州判官。瓚,泰定元年甲子科張益榜進士,初授官不詳。後為國子助教。擢翰林國史院編修。泰定五年春,以編修奉旨代祀秦蜀山川,賜爵服。後至元中,任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僉事。歷官河東僉憲,仕至御史中丞。其家世代簪纓,...
後至元三年(1337)八月,他再遷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經歷,升入從七品,該年冬季到職。至此他一生創作了四百餘首詩詞。關於薩都剌的晚年,尚有隱居武林(杭州)、寄情山水而莫知所終之說,還有充任方國珍幕僚以及終於太湖司空山、太白山下之說等。薩都剌自稱“名在儒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為官清廉,宦績...
:頷聯“河漢入樓天不夜,江風吹月海初潮”中,“夜”“潮”,名詞用為動詞,轉品對之雙轉對。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4—1345?),字天錫, 號直齋,回族人,居雁門(今山西代縣)。元泰定進士,官至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經歷。晚年居武林(今杭州市),卒於方國珍幕府。有《雁門集》。
遼金元詩選評》:表現了和友人誠摯深厚的情義和依依惜別的心態。“風雨孤舟夜,關河兩鬢秋”是人們歷來稱賞的佳句。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4—1345?),字天錫, 號直齋,回族人,居雁門(今山西代縣)。元泰定進士,官至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經歷。晚年居武林(今杭州市),卒於方國珍幕府。有《雁門集》。
金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冀州,仍隸武安軍節度。天會十年(1132年),縣治由舊縣村遷至劉馬村,即今縣城址。元代,屬真定路冀州,改隸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真定府冀州,隸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燕南道,洪武二年(1369年),屬如初,改隸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
世祖至元六年(1269)置山東東西道、河東陝西道、山北東西道及河北河南道四道,屬御史台。其後累有增減。二十八年改名肅政廉訪司。成宗大德年間定為二十二道:中書省境分設燕南河北道(治真定路,今河北正定)、山東東西道(治濟南路,今山東濟南市)、河東山西道(治冀寧路,今山西太原市)三道。遼陽行省只設...
早年科舉不順,以經商為業。到泰定四年(1327年)才中進士,一生只做過一些卑微的官職,包括京口錄事司達魯花赤、江南行御史台掾史、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照磨、閩海福建道肅政廉訪司知事、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經歷等職等。為官清廉,有政績,不趨炎附勢,因得罪權貴而被貶。據說晚年曾入方國珍幕。
中書省—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東昌路(下)唐博州。宋隸河北東路。金隸大名府。元初隸東平路。至元四年,析為博州路總管府。十三年,改東昌路,仍置總管府。戶三萬三千一百二,口一十二萬五千四百六。領司一、縣六。錄事司。縣六 聊城,(中。倚郭。)堂邑,(中。)莘縣,(中。宋隸大名府,元割以來...
山東地域分屬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和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的一部分,登州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據古文獻記載,元朝在山東地區共設定6路,23州,97縣。登州、萊州2州,元初隸屬益都路,後歸屬淄州路、淄萊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屬般陽路,登州領蓬萊、黃縣、福山、棲霞等4縣,治蓬萊。...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東昌路 縣六 聊城,(中。倚郭。)堂邑,(中。)莘縣,(中。宋隸大名府,元割以來屬。)博平,(中。)茌平,(中。)丘縣。(下。本為鎮,隸曲周。至元二年,併入堂邑。二十六年,山東宣慰司言:“丘縣併入堂邑,差稅詞訴相去二百餘里,往復非便。平恩有戶二千七百,升縣為宜。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衛輝路。下。金衛州。屬河北東路。舊治汲縣,以水患徙治於宜村新城,以胙城為倚郭縣。憲宗元年,還州治於汲縣。中統元年,升衛輝路總管府。戶二萬二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二萬七千二百四十七。領司一:錄事司。中統元年置。縣四:汲縣,下。倚郭。新鄉。中。獲嘉,下。胙城。下。 州二: ...
普顏,元朝大臣。字君卿。畏兀爾人。趙國公愛全之子。人物生平 幼事北平王那木罕,以功授石城縣達魯花赤。後為愛育黎拔力八達(仁宗)潛邸宿衛,補東宮必闍赤(書史)。仁宗(1311——1320年在位)即位,拜監察御史,糾劾無所憚。授承事郎,擢僉河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司事,平冤獄,黜污吏400人。後移浙西道、燕...
廉訪分司官前後至者,必先謁師文,稱為先生。師文在任未久,境內晏然。皇慶二年,復召為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奉旨撰《王勃成道記序》等文,賜銀貳鋌,不受。除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使,以病去官。延祐元年,征拜翰林學士、資德大夫,行至河南,復以病歸襄陽。四年秋八月,考河南鄉試歸...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東平路,(下。)唐鄆州,又改東平郡,又號天平軍。宋改東平府,隸河南道。金隸山東西路。元太祖十五年,嚴實以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浚、滑等戶三十萬來歸,以實行台東平,領州縣五十四。實沒,子忠濟為東平路管軍萬戶總管,行總管府事,州縣如舊。至元五年,以東平為散府...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大名路(上。)開州,(上。)唐澶州。宋升開德府。金為開州。元割開封之長垣、曹州之東明來屬。領四縣:濮陽,(上。倚郭。)東明,(中。太宗七年,割隸大名路。至元二年來屬。)長垣,(中。初隸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隸開州。)清豐。(中。)續通典 卷一百二十六 州郡六 宋一【...
如腹里直隸省部的興和路、平灤路, 各本排在燕南河北道後, 燕南河北道的順德路、衛輝路、懷孟路、冠州、恩州、廣平路, 卻排在河東山西道後; 四川行省保寧路的新得州、小寧州, 排在湖廣行省敘州等處宣撫司馬湖路後, 而敘州等處宣撫司及所屬敘州路、馬湖路本屬四川行省, 又誤排在湖廣行省思州軍民宣撫...
改隆平縣達魯花赤,均賦興學,勸農平訟,橋樑、水防、備荒之政,無一不舉。及滿去,民勒石以紀其政。拜監察御史。時江西胡參政殺其弟,訟久不決,脫烈海牙一訊竟伏其辜。出僉燕南道肅政廉訪司事,務存大體,不事苛察。在任六年,黜污吏百四十有奇。召為戶部郎中,轉右司員外郎,升右司郎中。贊畫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