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體徵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的發病時間大多數在燒傷後3~4星期,也可發生在傷後10天左右。在臨床上表現為飯後無痛性飽脹、呃逆、噁心、上腹或臍周輕度疼痛,隨後發生噴射性嘔吐。嘔吐物為深綠色或棕色,含有膽汁,pH為鹼性或中性,每天總量可達2500~5000ml,隱血試驗可呈強陽性。平臥位時症狀顯著,更換體位或俯臥位時可使之緩解。明顯的體重下降,是該綜合徵又一特徵性表現。
腹部檢查可見上腹部飽滿,有時可見胃型,嚴重時全腹脹滿,有震水音。可有輕度壓痛,無腹肌緊張或反跳痛,未出現高亢的腸鳴音。嚴重的病例可出現重度脫水、酸鹼紊亂,甚至發生休克。上腹部可聽到收縮期雜音,隨體位改變而消失。
燒傷後並發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的患者,同時並發應激性潰瘍者較多。Reckler等報告的19例並發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中有5例同時並發胃、
十二指腸應激性潰瘍。
用藥治療
燒傷合併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一般應先採取非手術療法。包括:①禁食,放置胃管持續引流減壓,同時可用溫鹽水洗胃,以防急性胃擴張。引流的胃液量少於30ml/h時,提示梗阻已解除,可停止胃腸減壓。②病情較輕的患者可在進食時或餐後取俯臥位,有利於減輕腸系膜上動脈的壓迫,緩解梗阻症狀。③加強營養,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紊亂,維護內環境穩定狀態。靜脈內高營養療法系最佳選擇,葡萄糖與脂肪乳劑熱量之比應為1∶1~3∶1,即脂肪乳劑提供人體非蛋白質熱量的30%~50%和胺基酸組成,可經中心靜脈或外周靜脈輸入。該方法可為患者提供主要的甚至全部的營養素,增加脂肪的同時增加體內蛋白質的含量,有利於氮平衡的恢復和體重增加,有利於夾角內脂肪沉積和夾角擴大,達到梗阻解除的目的。④如果置入M-A雙腔管(在X線透視下或十二指腸鏡直視下使M-A管尖端通過梗阻部位,進入屈氏韌帶下空腸內10~20cm,予以固定),既可行胃十二指腸持續減壓引流,又可進行腸道營養支持,定時灌入要素膳等營養食品。腸道營養可明顯增加內臟血流量,改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促進小腸消化吸收,改善全身營養狀態。⑤重視體位的調整,宜取俯臥位或側臥位。
非手術治療不能奏效時,應採用手術治療。常用的手術是空腸造口術或針刺空腸置管(needle catheter jejunostomy,NCJ),給予高營養流質或要素膳等腸道營養,改善營養狀態。當十二指腸梗阻解除,經口腸道營養業已建立,方可拔除空腸造口管,一般約需10天。如果空腸造口後十二指腸梗阻未解除,可行十二指腸空腸側側吻合,這有助於胃十二指腸肌肉張力的恢復,增強胃腸動力,促進胃腸血流改善,有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與吸收。如果合併應激性潰瘍引起的大出血或穿孔,應進行胃大部切除和(或)胃空腸吻合術。
飲食保健
飲食宜清淡為主,注意衛生,合理搭配膳食。
預防護理
燒傷合併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一般應先採取非手術療法。
病理病因
1.解剖因素十二指腸橫段(即第四段)位於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構成的夾角內,它自右向左在腹主動脈前方橫過第三腰椎前方被後腹膜固定,連線十二指腸升段的空腸曲為屈氏韌帶所固定。腹主動脈在第一腰椎平面分出腸系膜上動脈,該動脈在胰腺下通過,分出結腸中動脈後跨越十二指腸。正常成年人的夾角平均為56°(範圍47°~60°),從夾角頂點到十二指腸之間的距離平均為14cm。如果夾角過小,十二指腸就會被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夾住而發生十二指腸梗阻。嚴重燒傷合併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的患者,據測量夾角平均為14.6°,間距平均為2.3cm。燒傷和嚴重膿毒症患者因高代謝反應,負氮平衡、體重下降或營養不良,引起脂肪分解以補充能量不足,使腸系膜及腹膜後脂肪明顯減少。此外,患者因長期平臥,致腸系膜上動脈牽拉,使腹主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的夾角變小,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其後的十二指腸,發生十二指腸梗阻。當患者立位時,小腸過度下垂,或者腰椎前突增加時,使夾角呈銳角,加重對十二指腸的壓迫。這些解剖生理上的變異是造成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的基本條件。 2.誘發因素? 在嚴重燒傷或伴膿毒症時,胃和十二指腸張力及動力減弱,引起運動障礙和排空遲緩。由於麻醉或給氧技術不正確,使大量氣體進入胃內,均可引起胃高度擴張,胃平滑肌收縮力減弱,同時脹大的胃可能將小腸推向下方,使小腸系膜過分牽拉,致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第四段。上述因素可同時存在並互為因果。
疾病診斷
燒傷患者體重喪失平均超過10%以上,反覆嘔吐,嘔吐物含有膽汁,應高度疑診為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進一步實施X線鋇餐檢查,可見胃、十二指腸近端擴大,至十二指腸橫段時鋇劑突然停止前行,同時可見十二指腸有較強的逆蠕動。左側臥位或俯臥位時,可見空腸內有少量鋇劑存在,表明少量鋇劑在改變體位時通過梗阻部位。直立位時X線腹部平片可顯示胃、十二指腸擴張及液氣平面。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必須與單純急性胃擴張鑑別,因為兩者均有胃擴張,但急性胃擴張無十二指腸擴張,雖然兩者都有反覆嘔吐,但急性胃擴張時嘔吐物較少摻和膽汁。急性胃擴張起病急驟,體重不下降或略有下降,而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起病慢,發病前有明顯體重下降,約下降10%以上。急性胃擴張無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所具有的特徵性X線鋇劑檢查的影像特徵。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
發病機制
1.解剖因素 十二指腸橫段(即第四段)位於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構成的夾角內,它自右向左在腹主動脈前方橫過第三腰椎前方被後腹膜固定,連線十二指腸升段的空腸曲為屈氏韌帶所固定。腹主動脈在第一腰椎平面分出腸系膜上動脈,該動脈在胰腺下通過,分出結腸中動脈後跨越十二指腸。正常成年人的夾角平均為56°(範圍47°~60°),從夾角頂點到十二指腸之間的距離平均為14cm。如果夾角過小,十二指腸就會被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夾住而發生十二指腸梗阻。嚴重燒傷合併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的患者,據測量夾角平均為14.6°,間距平均為2.3cm。燒傷和嚴重膿毒症患者因高代謝反應,負氮平衡、體重下降或營養不良,引起脂肪分解以補充能量不足,使腸系膜及腹膜後脂肪明顯減少。此外,患者因長期平臥,致腸系膜上動脈牽拉,使腹主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的夾角變小,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其後的十二指腸,發生十二指腸梗阻。當患者立位時,小腸過度下垂,或者腰椎前突增加時,使夾角呈銳角,加重對十二指腸的壓迫。這些解剖生理上的變異是造成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的基本條件。
2.誘發因素 在嚴重燒傷或伴膿毒症時,胃和十二指腸張力及動力減弱,引起運動障礙和排空遲緩。由於麻醉或給氧技術不正確,使大量氣體進入胃內,均可引起胃高度擴張,胃平滑肌收縮力減弱,同時脹大的胃可能將小腸推向下方,使小腸系膜過分牽拉,致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第四段。上述因素可同時存在並互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