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宋代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崛起促進了英溪內河驛渡運輸的繁榮,南宋淳祐年間,陳姓船夫為祈風調雨順,從豐州九日山的敕建昭惠廟分靈到英都奉祀,並創造性地將上元觀燈改為更具喜慶氣氛的“天誕日”游燈。游燈隊伍的燈籠以大繩拉拴,為首者肩負大繩弓身拉動隊伍前行,生動再現了英溪縴夫逆水行舟,與自然相搏的壯觀場面。後來英溪船運式微,陳姓船夫遷徙別處,昭惠廟由洪姓鄉民奉祀,拔拔燈會成為當地農民一年一度的祈福盛典,世代傳承。
活動流程
每年正月初九晚上,福建省南安市英溪流域各自然村都要舉行獨特的“拔燈”儀式,以游燈鬧春,祈福慶新年,整個活動從傍晚6點左右,持續到晚間10點多。其活動過程如下:
1.供天。農曆正月初九是道教祭祀玉皇天尊的日子,是玉帝的生日,俗稱“天公生”。村民認為無論祈求增添人丁或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吉祥,都須要天公庇佑,是一種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虔誠表現。初八晚上,全家都要沐浴淨身,初九早上天未亮就要起床穿上新衣服,先給天公上供,俗稱做“天公生”。供品是一年來村民辛辛苦苦飼養長大的雞、鴨、豬首和豬尾等禽畜。
2.敬神。做完“天公生”,接著就把供品挑到昭惠廟供奉仁福王等諸神,道教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在這一天,一切供品都要先供天公,然後供奉民間神靈。敬神之後,才可以著手行動關於拔拔燈的事宜。
3.縛燈。準備“燈陣”,每陣用一條粗大的繩索,上掛燈籠。燈陣的長短視該房份人丁多少而定,燈陣長,掛的燈籠就多,即顯示該房份人丁興旺。燈籠是各戶自備,也可向別人借,拔拔燈結束後送還。如果在游燈過程中不慎燒破了,也不用賠償,只需向原物的主人賀喜,告訴他:“你家出丁了”。“出丁”就是添了人丁,這在農耕時代是件大喜事。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燈籠里放的早已不是蠟燭而是節能燈了。每家每戶都有一副燈籠,拔完燈以後就要收藏起來放在寺廟裡面,寫上每家每戶戶主的名字,來年再用。一條近百米長的粗大纜繩上懸掛數十乃至上百盞紅燈籠,稱為“陣”(串)。英都洪氏萬餘人,人手一燈,這萬人萬盞燈,匯成的長龍足有千米萬米長。
4.會燈。傍晚,各燈陣到昭惠廟前會合。每個燈陣前方都有一青壯小伙,胸前縛一扁擔,肩負大繩,作船夫拉縴狀弓身拉動燈陣向前行進,狀如拔船,拔拔燈之說便由此而來。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人(一般是每家出一個)扶住燈繩“護燈”。早期護燈只準男丁參加,發展到後來男女老少都可以。每陣各有附帶表演項目在巡行中表演,如:車鼓舞、花鼓唱、邰獅等。在巡行過程中有時停下來表演,以娛觀眾。
5.起駕。燈陣會齊後,抬出神轎,仁福王起駕出宮,拔拔燈隊伍正式出動了。各燈陣的順序由燈首在廟裡抽籤決定,還要決定哪一陣隨仁福王神轎後護駕,仁福王神轎安插在燈陣隊伍的中段。仁福王神駕的儀仗為:4支火把在前,大鑼、大吹、大刀、大旗開道,神轎由燈首扛抬。轎後還有傘、扇等執事及一隊英都大鼓吹。每個燈陣前方都旗幟招搖,打出的“二房二”“洋頂”“英亭”旗號是各個洪氏宗族子孫的房號。
6.脫殼。仁福王起駕,各路燈陣開始按次序啟動巡遊。首先沿廟前的大片田地環行,叫做“脫殼”。長長的燈陣就如長蛇,圍繞一片耕地反覆行走就是金蛇脫殼,意為春雷震動,金蛇脫殼,萬物復甦。
7.謁祖。“脫蛇殼”之後,串燈陣再向洪氏家廟挺進。含義是,在這樣隆重的祭祀慶典活動,不能忘記祖先,應該到祖祠謁祖。燈陣繞洪氏家廟巡遊一環,還要在家廟門前大放鞭炮,表演各種遊藝節目,意為與祖先同樂。
8.迎燈。謁祖之後,各房份的燈陣返回本自然村,開始全境大巡遊。遊行隊伍所到之處,各戶都在門前燃燒篝火、放鞭炮、燃煙花,稱為“迎燈”。值任燈首的家庭還可在家門口設供桌,讓仁福王的神轎停下來,上供燒香許願,稱為“留燈”。迎燈、留燈即迎丁、留丁,寓意增添人丁。
9.迴鑾。燈陣巡遊全境完成之後,各燈陣可以直接回家。只留一燈陣為仁福王護駕迴鑾。
10.報燈。仁福王迴鑾入廟後,燈首上香禱告,當年燈首的使命即告完成。然後由有威望的長者在廟中根據各房份報名的新丁或新婚人選擲杯決定新一輪燈首。舊燈首必須在當晚到新任燈首的家庭報知:“恭喜你今年當上燈首了”,並給予放一串鞭炮賀喜,稱為“報燈”。報燈,即報告來年添丁之意。至此,一年一度的拔拔燈圓滿結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南安英都拔拔燈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民俗文化遊樂活動,從一個特殊的角度佐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內河驛渡的繁榮歷史,藝術地再現古代英溪縴夫的拉縴拔船的實際場景,也是泉州城鄉元宵踩街的歷史淵源之一。
南安英都拔拔燈活動以其質樸、粗獷的風格,再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勇於拼搏、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且和民俗信仰、生產勞動緊密結合,是植根於勞動人民土壤之中的文化形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依附於拔拔燈而流傳下來的車鼓舞、花鼓唱等民間文藝形式,是勞動人民在勞動之餘的自娛自樂,保留其粗獷、質樸的原生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幾百年來,洪姓族人不但在英溪流域繁衍,還從英溪流域向海內外遷徙,分布於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等國家以及台灣等地,每年一度的拔拔燈活動,成了凝聚親緣族緣的紐帶,他們不遠萬里回歸故里,共敘親情,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有重大的意義。
傳承人物
廖榕光,男,漢族,1940年11月出生,南安市英都鎮英東村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安英都拔拔燈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廖榕光通過訪問記錄,整理南安英都拔拔燈的一系列儀軌、程式,撰寫了南安英都拔拔燈考證調查報告,並借擴建英都昭惠廟之機,組織拔拔燈研究機構,歷年來指導排練,組織恢復原生態仿古拔拔燈活動。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南安市文化館獲得“南安英都拔拔燈”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燈會(南安英都拔拔燈)項目保護單位南安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4年2月10日,“拔拔燈”民俗遊樂活動在英都昭惠廟舉行,活動共有25支燈陣,超過1萬人參與。
2016年2月16日,南安英都拔拔燈民俗遊樂活動在泉州南安英都萬人空巷舉辦。
2017年2月5日,南安英都拔拔燈民俗活動在英都昭惠廟舉辦。
2018年2月24日晚,南安英都拔拔燈活動福建省南安市英都碼頭進行,近萬民眾參與其中,祈求新年風調雨順,迎丁留丁。
媒體報導
2018年2月24日,南安英都拔拔燈活動吸引了央視《中國影像方誌》欄目組的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