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長汀童坊鎮彭坊刻紙龍燈流傳於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童坊鎮的彭坊村一帶,其起源於公元1751年,由彭姓第十五世祖的彭景周將泉州剪紙藝術、花燈藝術融合在當地龍燈上,並加以創新組合而形成。
長汀童坊鎮彭坊刻紙龍燈融合了龍圖騰文化、刻剪紙文化、花燈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種文化於一身,傳承已有13代。
文化特徵
長汀童坊鎮彭坊刻紙龍燈世代沿襲分成三條,即龍公(黃龍)、龍母(紅龍)、龍仔(青龍)。三條龍由幾十節不等的龍身構成,在製作工藝上都各不相同。龍公突出雄偉高昂的特點,在龍頭裝裱上多為黃色,代表權力與財富,寓含生活美好之意;龍母突出溫文爾雅多為紅色,寓含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龍仔突出熱忱奔放,多為青色裝裱,代表大地萬物,寓含生生不息、循環反覆之意。三條龍的龍頭龍尾均由專門的老藝人製作,風格質樸、形態逼真。
製作工序
長汀童坊鎮彭坊刻紙龍燈分為“陽刻”“陰刻”兩種。圖案的製作分為裁紙、繪畫、刻制與貼上四道工序。龍燈主要由龍頭、龍身、龍尾三大部分組成,整條龍的骨架都是用竹篾紮成,其中龍頭、龍尾的表面多採用扎、剪、貼、裱的工藝製成,製作精巧;龍身則另外多採用了“刻”的製作工藝:採用竹篾扎、白光紙貼、裱、色紙鑿(圖案)、裱、貼融為一體的工藝流程,用刻紙工藝在色紙上雕鑿成各種圖案,再裝裱在橢圓形燈籠上,之後固定在屋桷子木板上,即形成龍身。各龍身與龍頭、龍尾通過活動撐桿進行接駁,便形成了一條五彩斑斕的刻紙龍燈。
題材作品
主要題材
長汀童坊鎮彭坊刻紙龍燈內容豐富,其圖案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如《生肖報喜》《獅王鬧春》《春滿人間》《國泰民安》《龍鳳呈祥》《福祿壽喜》等祈福類圖案,寓意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寧、祥和的心愿,也表達了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長汀童坊鎮彭坊刻紙龍燈的刻紙工藝複雜、風格獨特、精緻細膩,表達了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是集美術、書法、繪畫、雕刻於一身的民間綜合刻紙工藝。此外,游龍燈活動有凝集人心、激發團結奮進精神的作用,其對研究客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參考價值,對豐富和完善龍圖騰文化、刻剪紙文化以及花燈文化都將產生一定的作用。
傳承狀況
長汀童坊鎮彭坊刻紙龍燈鼎盛時期有四百多戶人參加,總長度達千米;現代只有七十餘戶人參與,長度僅達二百米了。
傳承人物
主要傳承人
彭坊刻紙龍燈的傳承人陳世義,其將龍頭、龍尾、龍身製作的技藝分別傳授給張廷玉、彭慕周、彭慕喜、彭懷勤、彭慕星、彭玉生等,另有彭慕和等也從祖上繼承了彭坊刻紙龍燈製作技藝。
代表性傳承人
彭慕財,漢族,龍巖市長汀縣人,1949年10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燈彩(長汀童坊鎮彭坊刻紙龍燈)”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彭慕財是彭坊製作刻紙龍燈的老藝人,從15歲開始就跟隨叔公彭懷標學習製作刻紙龍燈。彭慕財所製作的刻紙龍燈富有濃烈的鄉土氣息。隨著時代的變遷,他的龍燈製作工藝也在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尤其是在龍燈圖案製作上,不斷有新的創意。他創作的龍燈作品,曾參加過紀念長汀建府一千周年大型慶典活動與歷屆長汀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型慶典活動。為了世代相傳刻紙龍燈製作工藝,他培養了20多位徒底,並利用每年的元宵節游龍燈,積極向海內外媒體宣傳推介刻紙龍燈,期望刻紙龍燈能名揚天下。
張廷玉,男,1953年1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燈彩(長汀童坊鎮彭坊刻紙龍燈)”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7年2月10日晚,長汀縣童坊鎮彭坊村舉行一年一度“刻紙龍燈”歡樂鬧元宵民俗文化巡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