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日記

熱河日記

一七八○年,為了祝賀清朝乾隆皇帝的七十大壽,朝鮮文學家朴趾源(一七三七至一八○五年)跟隨使節團來到中國。回到朝鮮後,他記錄了從鴨綠江遼寧北京熱河,歷經三十餘站,兩千多里路的行程,是為《熱河日記》。全書用通暢優美的漢字寫成,以日記隨筆政論等多種體裁,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與各界人士的交流,描繪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風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河日記
  • 外文名:Reheriji
  • 時間:一七八○年
  • 簡介:成書於一七八四年的《熱河日記
成書於一七八四年的《熱河日記》,本文是這樣開始的:
「後三庚子,我 聖上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辛未,朝小雨,終日乍灑乍止,午後渡鴨綠江……」
但是本文之前有個前言,前言的一開頭,卻先解釋為什麼在「我 聖上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之前要先加一個「後三庚子」。
朴趾源是這么說的:「曷三庚子?崇禎紀元後三周庚子也。」接著他解釋:「明室亡於今百三十餘年,曷至今稱之?清人入主中國,而先王之制度變而為胡。環東土數千里,畫江而為國,獨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猶存於鴨水以東也。雖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肅清中原以光復先王之舊,然皆能尊崇禎以存中國也。」然後,在前言的結尾處,他又毫不避諱,甚至驕傲地題上了:「崇禎百五十六年,癸卯,洌上外史題」。
從明清之戰開始就一直站在明朝這邊的朝鮮,明亡之後根本就以正統中國文化的繼承者自居,因此雖然感嘆自己「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肅清中原以光復先王之舊」,但是「環東土數千里,畫江而為國,獨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猶存於鴨水以東也」。
熱河日記熱河日記
韓財長發言介紹《熱河日記》被指讚美中韓宗藩關係 環球網記者譚利婭報導,韓國中央日報》2010年7月24日報導表示,韓國企劃財政部部長尹增鉉7月23日在北京參加第九屆中韓經濟部長會議期間發表了一份“過於恭敬”的午餐祝辭。此舉在韓國國內引發爭論。
據報導, 出席2010年7月23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九屆中韓經濟部長會議的韓國企劃財政部部長尹增鉉發表的午餐祝辭的題目是“從燕岩朴趾源的《熱河日記》到尹增鉉部長的‘北京日記’”。他介紹了《熱河日記》,並評價說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韓國總統李明博正在共同發展實用主義思想。
報導稱,但他在祝辭中用了一些如“皇帝陛下”等“過於恭敬”的用語。報導稱,以天安艦被襲事件為契機,有觀點對中韓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實質提出了懷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輿論對此反應“非常敏感”。
據報導,尹部長在當天發表的午餐祝辭中表示:“230年前,熱河曾是夏季世界的政治、經濟的中心”,“巧的是,現在的北京也讓人感受到了那樣的氣氛”。他還做了如下發言。“230年前,為參加清朝皇帝乾隆的七十大壽,韓國的使臣歷經了千辛萬苦,終於在兩個多月後到達當時的首都燕京(北京)。但是卻得知皇帝到熱河避暑的訊息,於是使臣們又跋涉250公里奔赴熱河。”
此外,他還表達了對“先進中國”的讚美之詞。“燕嚴朴趾源把當時中國先進的文化介紹到了朝鮮,這對朝鮮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朝鮮也因此實施了豐富百姓生活的政策。”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際關係專家表示,“當時清朝的乾隆皇帝也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朵奇葩,但是這並不能成為展示兩國深厚關係的事例”,“真的很難讓人理解部長為什麼非要介紹《熱河日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