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配備
武器配備:2門奧托76毫米主炮,2門布雷達40毫米機炮,2座2聯裝“捕鯨叉”
反艦飛彈發射裝置,2枚飛魚反艦飛彈,2座3聯裝MK46
魚雷發射器。
沉沒事件
沉沒
2010年3月26日,韓國軍方稱,26日晚9點45分許,在西海白翎島西南方1.8公里海域,韓國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部所屬的一艘飛彈
護衛艦因發生不明原因的爆炸事故而沉沒。經證實,這艘護衛艦是1200噸級“天安艦”。
在韓國海軍歷史上,護衛艦級以上大型戰鬥艦因爆炸而沉沒這還是第一次。這艘戰鬥艦的爆炸是在船內發生的普通爆炸事故,還是遭受朝鮮軍隊的攻擊還不清楚。據悉,爆炸是在船尾一側發生。
軍方有關負責人表示,確切原因還在調查中,正在圍繞各種可能性進行分析。暫時認為可能不是朝鮮對艦飛彈或海岸炮攻擊所為,但從戰鬥艦突然沉沒來看,也不能排除朝鮮用潛艇
魚雷或
水雷進行攻擊的可能性。
搜救進展
韓國海上警察船隻駛過已傾覆的“天安”號巡邏艦
天安號警戒艦的殘殘骸已經沉到海面以下24米,救援隊當天下午曾經兩度試圖派潛水員接近沉船,但是都是沒有成功。
搜救工作仍在進行中。韓國國防部長官金泰榮介紹,由於發生沉船事故的海域氣象條件惡劣,搜救工作進展困難,除58人獲救外,其餘46人依然下落不明。
海軍的一艘3000噸級救援艦,於3月28日下午抵達事發海域,海難救援隊搭乘該艦展開水下搜救工作。
政府反應
韓國聯合參謀本部稱:護衛艦的船底遭受不明原因的破壞。韓國政府召開緊急安全相關長官會議,了解狀況,並討論了對策。軍當局緊急召集了國防部和聯合參謀本部以及主要指揮官,並為了以防萬一,下令原地待命。
媒體評論
韓國海軍天安號警戒艦在西部海域發生因爆炸而沉船的事故以後,韓國輿論立即進行了大量報導,韓國YTN新聞台27號報導說,天安號警備艦很可能是因遭遇水雷而發生爆炸的,爆炸產生的破洞最終導致警戒艦沉沒。但是韓國政府並沒有給出官方的有關沉船事故原因的說法。在內地乃至日韓,網上一直有流言懷疑,天安艦非被朝鮮擊沉,而是被軍演中的美軍意外擊沉,又或遭美國潛艇撞沉,但韓國官員強調說法全無根據。
原因爭議
事故海域附近白翎島居民稱“聽到了15分鐘的炮聲”,首次提出天安艦被朝鮮炮擊的可能性。但韓國海軍證實說:沒有海岸炮或飛彈等地面攻擊。
在海軍澄清沒有發生地面襲擊後,韓國國內有人立即提出朝鮮用魚雷攻擊的可能性。部分韓國媒體用肯定的語氣報導說:“幾乎可以確定是因為遭受朝鮮攻擊而沉沒”。還有人提出:“對排水量1200噸巡邏艦的攻擊不同於過去對虎頭海雕艦的攻擊,這實際上等同於宣戰”。
有分析認為,朝鮮用魚雷攻擊的可能性很小。還有人提出不確定訊息稱,韓國海軍向朝鮮船隻開炮。因此有人推測“可能是南北交火造成沉沒”。韓國海軍方面表示:位於天安艦附近的另一艘巡邏艦“束草艦”在雷達上發現鳥群後進行射擊,這是很正常的行為。
2010年5月20日,韓國聯合調查團公布正式調查結果,稱"天安號"因遭到朝鮮小型潛水艇發射的魚雷攻擊而沉沒,在事發海域搜到的魚雷零部件與朝鮮CHT-02D魚雷設計完全一致。但是美軍官員稱,當天演習期間,未有偵測到附近有朝鮮潛艇,他們的解釋是,朝鮮迷你潛艇太細,加上淺水,聲納探測很難有效偵察得到。但有關說法也即時惹來疑團——朝鮮一艘僅重130噸的迷你潛艇,如何能無聲無色擊沉一艘大它9倍的韓艦,就連美國和平研究所一名專家亦形容,這等同朝鮮以古老柴油潛艇避過現代化的偵察方法。
事件進展
多家媒體22日報導,韓國軍方基於與美國聯合收集的情報,已認定是朝鮮潛艇發射的魚雷,造成了韓國“天安號”軍艦沉沒。據4月25日訊息,“水下非接觸性爆炸”導致“天安”號沉沒的可能性很大。
5月4日,韓國總統李明博在一次全國性電視講話中表示,“可以確定的事實是,‘天安號’沉沒不是出於簡單的事故原因。”韓國政府則表示,如果“天安號”沉沒確係朝鮮所為,韓國將把此事訴諸聯合國安理會解決。
5月6日,韓國國防部否認有證據說明朝鮮涉天安艦爆炸。
5月7日,韓聯社訊息說韓國政府懷疑"天安號"是遭德國魚雷擊沉。
5月9日,據聯合早報報導,韓國軍方目前認為,美國或德國產魚雷的可能性最大。
5月20日,韓國正式宣布天安艦被朝鮮魚雷擊沉。
5月20日月,朝鮮否認擊沉韓國天安艦 稱若遭制裁有可能開戰
西方專家迄今仍對當晚情報有疑問,一名美國官員私人向美聯社說,也許天安艦根本並非被蓄意擊沉,可能是某名指揮官的瘋狂行動,甚或是一場意外,又或是軍演出錯。報導還稱,天安艦當時有啟動「主動聲納」(即自行發出聲音,探測水中回音,遠比「被動聲納」精準),但不清楚為何天安艦並沒偵察出朝鮮潛艇。官員辯稱可能是天氣差和水流問題有關。
官方聲明
韓國國防部長官
金泰榮3月27日在前往事發現場後表示,政府將盡全力調查事故發生的原因,但是尚不能得出朝鮮與此事故有直接關係的結論。
有關46名失蹤者的名單,韓國媒體已經公布,失蹤者人員的家屬也已經乘坐政府提供的車輛前往事故現場等待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