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鍋肉

熬鍋肉

回鍋肉的別稱,將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久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熬鍋肉
  • 風味:四川地方名菜
  • 屬於:民間菜餚
  • 也稱:回鍋肉,燴鍋肉
別稱,由來,回鍋肉的做法,

別稱

成都話對回鍋肉的別稱。

由來

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久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久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熬鍋肉
原料豬後腿的二刀肉370克,青椒40克,蒜苗30克,豬油適量,醬油12克或不加,白糖5克(建議不放,原汁原味),豆瓣醬、味素3克。
製作過程
1、將肉切成4厘米寬的條,用開水煮熟改切成片,青蒜切成寸段。
2、將白肉先下入熱油中煸炒至肉出油捲起,即加入豆瓣醬炸出味後下青蒜和其它各種調料,再翻炒幾下即成。
特點
鹹鮮回甜,鮮香微辣,肉肥而不膩。

回鍋肉的做法

菜譜配料:
豬肉250克,青蒜50克,豆瓣醬20克,面醬10克,深色醬油5克,料酒10克,精煉油25克,味素1克,薑片3克。
製作方法:
1.豬肉洗淨放入水中煮熟,待涼切成片,越薄越好;
2.青蒜洗淨去乾皮,拍一下,切斜刀段;
3.起鍋放油,燒至六成熱時放入肉片翻炒,待肉變的捲曲、透明後盛出;
4.用鍋中余油,將豆瓣醬、面醬炒香,再放入其他調料翻炒幾下;
5.倒回肉片一起翻炒,起鍋前加青蒜同炒,待香味散出,便可盛盤,回鍋肉即成。
烹調技巧:
1.肉的選擇
肉的選用十分講究,必須選用後部位的、靠近黃瓜條旁的坐板肉。我們知道,豬肉肉質緊密而細嫩,只有坐板肉與其他部位相比顯得粗些,且肉質結識堅挺。再有就是坐板肉肥瘦合理。如果肉過瘦,菜餚會給人老而不嫩之感;如果過肥,會有油膩之感。所以要六分肥四分瘦。
2.煮製要斷生
斷生,烹飪用語,具體定義這裡不寫了,操作起來基本上是七分熟左右。如何判斷已經端生呢,方法有二:一是用竹筷插,如果能插動,又沒有血水溢出,則剛好;二是從中切開,如果刀口處沒有血水也行。斷生的原因也有二:一是口感要求,要求肉片在食用時嫩中有脆、脆中帶嫩、脆嫩結合;二是形狀要求,成菜時形狀微微捲起,俗稱“燈盞窩”。
3.形狀要求
肉片大小沒有具體要求,但太小會卷不起來,所以通常長度要在六厘米左右,寬度在三厘米左右,不能過厚,否則吃起來會感覺比較油膩。
4.肉片要帶皮
回鍋肉之所以肥而不膩,很大原因在於肉片給吃者的口感。肉皮在裡面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有了它,會有脆的感覺。
5.配菜選擇
一般而言,菜椒、蒜苔、青蒜都可以,但其中以青蒜最佳,原因有二:一是色澤,青蒜有綠有白,回鍋肉是紅亮的,配起來最為賞心悅目;二是鮮香脆嫩,爽口不膩,是其他才無法比擬的。如果配以青蒜,使菜餚顏色上具有一重一輕、一紅一綠、紅綠相間,口感上一薄一厚、一濃一淡、薄厚均勻、濃淡有致。[吃地帶]
6.煸至吐油
回鍋肉製作過程中,火候的運用十分講究。因為不是簡單的炒熟,所以要注意兩點:一是油不要過多,只要能炒散不沾鍋就好;二是油溫不要過熱,如果過熱就是炸,回鍋肉切切不可這樣。肉片在溫火少量油的狀況下炒,脂肪會在油溫的作用下融化溢出,這就叫吐油。這樣可使油膩程度下降。那如何判斷吐油呢?要通過油量來判斷。國內的油稍稍有所增加,就可以了。不要吐油太多,否則會變老。
7.調料的配置
除大家已經知道的以外,再說幾個問題:一是加一點甜麵醬,這樣使味道濃厚,用量不要多;二是加一點白糖,因為回鍋肉要稍稍有點甜味才好,甜麵醬起到味濃的作用,白糖起到味厚的作用;三是加點黃酒,與郫縣豆瓣同時下鍋,這樣使黃酒和豆瓣相互作用,既有黃酒的香味,又使豆瓣不易炒乾;四是切忌加醬油,醬油的作用是增色和加鹹味,這兩條郫縣豆瓣已經完成了,所以不可加醬油。
8.回鍋肉中所用的豬肉油脂含量高,甜麵醬及豆瓣醬均含鈉,故高血壓患者不宜多吃。
本菜特點:
辣而鮮香,色味俱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