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天山眾多含礦鎂鐵質-超鎂鐵質雜岩體沿著康古爾-黃山-鏡爾泉韌性剪下帶分布(雖然此構造帶的性質還存在爭議),許多研究者對這些岩體岩漿源區性質進行過討論(倪志耀,1992;顧連興等,1994;柴鳳梅等,2004;毛啟貴等,2006;李金祥等,2007;孫赫等,2006,2007)。在對本區新發現的大型銅鎳礦-圖拉爾根礦區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定量估算了本礦區岩漿房的岩漿性質,並與相距20km的葫蘆銅鎳礦作對比,探討岩漿源區問題。原始岩漿在結晶的過程中,橄欖石與熔漿之間的鐵鎂交換遵循一定的分配係數,實驗研究表明,橄欖石和熔漿之間的Fe-Mg分配係數比較固定,在0.3-0.34之間,其中隨壓力增大分配係數增大[Thompson and Gibson,2000]。由此根據分配係數(KD)定義有:
KD= (FeO/MgO)Ol/(FeO/MgO)melt
由橄欖石中的FeO/MgO摩爾比值帶入上式,選擇分配係數KD為0.3(Roeder and Emslie,1970),就得到與橄欖石達到平衡時的原始岩漿中的鐵鎂比值。圖拉爾根岩體中橄欖石的Fo摩爾分數為82-85,平均為83(秦克章等,2007),據此我們求得圖拉爾根岩體根據圖拉爾根一號岩體原始岩漿的MgO/FeO質量比值為0.84,遠遠低於圖拉爾根一號岩體(全岩含礦)的鎂鐵比值,在1.3-2.5之間(數據已發表-孫赫等,2006)。位於一號岩體北部一公里的二號岩體,主體岩相為輝長岩,MgO/FeO質量比值為0.37,明顯低於原始岩漿中的比值,說明發生顯著的結晶分異作用。由於橄欖石的結晶分異對岩漿中FeO的含量影響不大。
Cu和Zr都是硫化物不飽和的鐵鎂質-超鐵鎂質岩漿分異結晶早期的不相容元素,因此它們的含量都隨著分異過程降低,但此過程中Cu/Zr比值保持不變。一旦出現硫化物飽和,Cu就不再是不相容元素,而是進入熔融的硫化物相,從而使岩漿中的Cu含量迅速降低,但Zr在岩漿中的含量不會變化,因此Cu/Zr比值可以作為岩漿與硫化物作用的標誌,Lightfoot et al.(1994)在論述Noril‘sk銅鎳礦時詳細地闡述過,正常岩漿演化下,Cu/Zr比值在1附近,與硫化物發生反應的岩漿其比值小於1,如果樣品中出現硫化物,則比值大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