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3年7月,隨寧鄉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95年撤區並鄉,由原煤炭壩鎮、煤炭壩鄉、賀石橋鄉合併而成。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煤炭壩鎮轄賀石橋村、
龍石村、張家灣村、傅家沖村、
石新村、
楠竹山村、雙龍村、棤樹村、磚塘村、菖絲村、賀家灣村等12個村和煤炭壩社區1個社區,下設129個村民小組和8個居民小組。政府駐煤炭壩社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煤炭壩鎮位於東經112°22′30″~112°24′00″,北緯28°12′20″~28°16′05″。地處
寧鄉縣中北部,東與
菁華鋪鄉、
回龍鋪鎮為鄰,南連大成橋鎮,西接
喻家坳鄉,北與
桃江縣灰山港鎮、
益陽市赫山區岳家橋鎮接壤。距寧鄉縣城13.8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0.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2千米,總面積76.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69.82平方千米,占96.25%,水域2.72平方千米,占3.75%。
地形地貌
煤炭壩鎮境內屬雪峰山余脈向濱湖
平原過渡的丘(陵)崗(地)地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自西南向東北呈梯狀降低,地降平緩,但局部起伏大,鎮內最高點海拔180.9米,最低點海拔79.5米,相對高差101.4米,地質構造複雜,岩層斷裂,斷層交錯,斜向構造分布,地表為砂礫紅壤土層。
氣候
煤炭壩鎮屬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濕多雨,夏天多晴,秋季乾燥,冬季寒冷。多年平均氣溫16.8℃,一月平均氣溫5.4℃,極端最低氣溫-7.2℃;7月平均氣溫30.4℃,極端最高氣溫39.7℃。平均氣溫年較差25℃。生長期平均262天,無霜期平均282天,最長309天,最短26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6825.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350毫米。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冰雹、風災、低溫、冰凍、雷擊等。
水系
煤炭壩鎮屬白龍河水系。境內河流群英河由磚塘村白馬組村發源,由西而東,入菁華鋪鄉,境內河道長16.8千米。黃材灌渠自磚塘村入境,由西向東,由傅家沖村入菁華鋪鄉,境內流程長14.4千米。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煤炭壩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
煙煤,含煤面積20.7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賀家灣村、石新村、楠竹山村、磚塘村、煤炭壩社區、棤樹村一帶。
石灰石資源分布較廣。
土地資源
據2015年8月發布的數據顯示 ,煤炭壩鎮耕地面積2.9萬畝,人均1.2畝,全部為水澆地。
水利資源
據2015年8月發布的數據顯示 ,煤炭壩鎮境內有小Ⅱ型
水庫3座,蓄水山塘960餘口。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煤炭壩鎮總人口5.06萬人(含礦業公司職工及家屬近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12萬人,城鎮化率81.42 %。另有流動人口9400人。總人口中,男性2.6萬人,占51.48 %;女性2.46萬人,占48.52%;14歲以下7450人,占14.72 %;15~64歲35290人,占69.74%;65歲以上7860人,占15.54 %。總人口中絕大部分為
漢族。2011年出生率10.7‰,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長率5.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97.55人。
政治
黨委書記:王春林
黨委副書記、鎮長:蘇繼桃
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廖光輝
政協聯絡處主任:許劍祥
黨委副書記:何姝儀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賀向陽
黨委委員、副鎮長:吳東躍
副鎮長:羅炳慈、袁國命
人大副主席:黃果
(以上內容統計於2015年08月)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煤炭壩鎮工農業總產值67.4億元,財政總收入1.6億元,比2010年增長2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5億元,比2010年增長32%。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10萬元,增值稅8500萬元,企業所得稅228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988元,比2010年增加32.5%。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590元,增長17%。
農業
煤炭壩鎮以種植
水稻、
玉米、油菜、
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4.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農業增加值1.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6萬噸,人均513千克,其中水稻2.3萬噸,玉米0.3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油菜。2011年油菜種植面積1.1萬畝,產量0.19萬噸。畜牧業以
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6.9萬頭,年末存欄8萬頭;家禽年飼養量100萬羽。
2012年,煤炭壩鎮共落實早晚稻播種面積4.66萬畝,中稻播種面積0.3萬畝,播種面積較去年增加2400畝,增長2.5%。全年動物防疫密度達100%,出欄牲豬12萬頭,家禽92萬羽。
工業
煤炭壩鎮以煤炭開採、
建築材料、新材料、
機械製造、
電子產品、煙花鞭炮為主。2011年,擁有工業企業85家,職工21000人。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62.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2%,工業增加值15.3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2.6 %,比2010年增長41 %。
工業園區一角2012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62.5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05.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43.2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08%,實繳工業稅收9200萬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15%,較2011年增長58.6%。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32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33%。全年引進大型項目11個,其中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8個,實際到位資金3.2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213%。
商貿業
2011年末,煤炭壩鎮共有商業網點450個,職工2150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3.7億元,比2010年增長18%;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2億元。出口總額1.6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12%,主要產品有實木家具、電瓷產品,銷往台灣及東南亞等地。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9億元,比2010年增長8%,各項貸款餘額2億元,比2010年增加3%。
2012年,煤炭壩鎮完成工商稅收1.235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04.1%,其中國稅入庫8100萬元,地稅入庫4250萬元。
交通
煤炭壩鎮境內有省道206線、縣道玉煤公路、煤雙線、煤回線等3條公路幹線交匯,東距
319國道15千米,走玉煤大道,鎮區與縣城的距離將縮短至13.8千米,距長張高速19千米,距長石鐵路17千米,距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84千米。集鎮建有煤炭壩客運站,有通往縣城的公交專線,有發往長沙專線兩班。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煤炭壩鎮有幼稚園3所,在園幼兒400人,專任教師24人;國小9所,在校學生2213人,專任教師11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2所,國中在校學生1071人,專任教師81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45萬元,比2010年增長50%,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為7.2%,比2010年增長44%。
賀石橋中學文體事業
2011年末,煤炭壩鎮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8處,各類圖書室8個,藏書4000冊。轄區內有礦業公司電視台一座。2011年末,實現了有線電視全覆蓋,現有有線電視用戶1.1萬戶,入戶率88.9%。2011年末,各中國小均配備體育操場、球場,基本體育器材齊全。公眾健身場所2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3%。
科學技術
2011年末,煤炭壩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52人,技能人才1200人,農村實用人才2400人,技術特派員1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煤炭壩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33個,門診部(所)2個;有床位5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0張;固定資產總值8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2名,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20人,註冊護士4人。
社會保障
2011年,煤炭壩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06戶,人數1260人,支出319萬元,比2010年增長18.2%,月人均211元,比2010年增長20.4%;醫療救助28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10人次,共支出31.5萬元,比2010年增長33.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87戶,人數1155人,支出134.5萬元,比2010年增長19%,月人均97元,比2010年增長29.1%。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1萬元,比2010年增長12%。敬老院1家,床位172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73人。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4200萬元,比2010年增長23%;基金支出合計3800萬元,比2010年增長21%。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7萬人,參保率92%。
煤炭壩鎮敬老院
基礎設施
2011年末,煤炭壩鎮駐地有花壇50個,綠化面積1萬平方米。長沙礦業公司水廠自供水,鎮自來水廠負責集鎮和周邊村莊供水。轄區內建有白石嶺變電站一所。
煤炭壩鎮城鎮發展規劃圖2011年,煤炭壩鎮實施集鎮東擴、園區提質、產業培育三大工程;2011年,改造集鎮老城區2平方千米,新建永鑫大道、玉煤大道,改造煤城大道等骨幹路網,拓展新城區2平方千米,規劃建設工業園區6平方千米。
名勝古蹟
白石庵,始建於
明朝嘉慶年間,距今400餘年,為當地居民供奉龍天大帝祈求風調雨順而建,在寧鄉享有“回龍山的香,白石庵的簽”美譽,在文革期間被焚毀,己重建。
著名人物
賀耀祖(1889年5月13日—1961年7月16日),
寧鄉縣煤炭壩鎮賀石橋人,號貴嚴。國民黨中將加上將銜。曾任北伐軍獨立第2師師長,率部收復漢口英租界。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香港通電起義。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交通部部長,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參事室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地方政協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