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煙園圍
- 地點:江西省龍南縣
- 保護等級: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築類型:客家圍屋
圍屋的產生,煙園圍,煙園圍歷史,
圍屋的產生
龍南縣‘進士仕籍’中,第一位名人唐國忠。有古詩云:“上有唐祭酒,下有鐘龍圖”。
“唐祭酒”,即唐國忠,縣誌中列為第一位進士,國子監祭酒。
“鐘龍圖”,即鐘伷,第二位進士,龍圖閣大學士。他倆是親戚。
楊坊,今屬龍南鎮轄地,縱橫10多里的平川之地。楊坊東鄰105國道、金塘工業園區,南臨濂江河,西臨桃江河,北面是高峰峻岭,森林茂密,玉石仙岩風景區處楊坊中段,四周的山水風光十分秀麗。是龍南最大的村落群,屋場、圍屋一幢挨著一幢,也是圍屋最多的地方之一,至今依存的有30餘座。有人口13000餘人,百分之八十均為唐姓。
煙園圍
唐氏在楊坊開基至今,歷經700餘年。唐姓開基始祖景輝公系唐國忠的第三代孫。楊坊唐氏,同一位祖先。
煙園圍是唐氏許多圍屋中屬很有建築特色的一座,也屬圍屋中最年輕的一座。正如此紅軍第四軍駐紮過的圍屋。於是,當地人把煙園圍稱之為“紅軍圍”。
此圍位於龍南縣龍南鎮紅岩村境內,地處縣城的東北面。從縣城的解放橋沿著通往玉石仙岩的水泥公路前行,過楊坊大橋後向右拐,經新楊(門前嶺)、鐘屋山即到達煙園圍。
圍屋建於梅坑溪水西側的山坡及田壠中。自古以來,圍屋四周均為煙地,所以此地因盛種曬煙而得其名。此圍也由此叫“煙園圍”。
煙園圍占地面積約在5000平方米以上。圍屋內有一門三進廳一棟,分有上、中、下廳。房屋近200間。此圍由二座屋場,即老屋子和新屋子組成。西南面有三層炮樓二座,北面有炮樓一座。
圍內房屋整齊,院落寬敞,陽光充足,鵝卵石鋪就院落地面,石灰紙筋粉刷牆壁,均為二層樓房,似近代建築。
唐友永從本地河岸頭遷此立居。圍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曾居60餘戶,300餘人,歷經11代。
圍屋內外的環境非常宜人,東為松樹園,南為濂江河,西為桃江河、黃金嶺,靠大山、靠古驛道的地理位置。適合軍事用房和駐地。正如此,紅軍選擇駐紮此圍。
煙園圍歷史
往事並非如煙,每當走進煙園圍,仿佛看見了紅四軍當年的風采,每當看見這些斑駁的牆壁上那清晰的“共產黨十大政綱”、“紅軍行軍歌”等15條標語,參觀者仿佛穿越時間的隧道,又走進了70多年前,那硝煙瀰漫的烽火歲月……
1932年7月8日至10日,中央蘇區紅一方面軍進行了慘烈的南雄水口戰役,擊潰國民黨粵軍15個團,獲得勝利。戰後,紅軍宣布休整。紅四軍第十一師從信豐崇仙經全南的龍下等地向龍南進發。7月16日,正是龍南縣城逢圩(趕集)的日子。
這天,烈日當空,大地一片火熱,紅四軍先遺部隊從全南龍下進入龍南桃江的鎖口村。鎖口村距縣城五六華里,國民黨48局民團對紅軍進行阻擊,頓時槍聲大作,紅軍發起猛烈攻擊,民團節節敗退,四處逃散,紅軍很快就攻占了縣城,打死民團20多人,俘虜100多人。紅軍占領龍南縣城後,打開監獄,釋放了被關押的24人,打開糧倉,把糧食分發給貧苦民眾。
7月18日早晨,太陽冉冉升起,大地一片寧靜,紅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一團一連青工隊渡過濂江河,悄無聲息地向煙園圍走去。當紅軍走到離煙園圍不遠的白馬廟時,躲藏著的一夥地主民團向紅軍射出了罪惡的子彈。頓時,槍聲猛烈響起。周圍村莊的民眾聽到槍聲,驚慌失措,紛紛攜母抱子逃向山里。為避免誤傷民眾,紅軍只好停止射擊,兵分幾路向白馬廟包抄,很快就把白馬廟圍了個水泄不通。民團負隅頑抗,但在紅軍的猛烈攻擊下,不到半個小時,便舉手投降。
紅軍清理戰場時,發現二個團丁被打死,3個團丁被打傷。紅軍立即向民眾借來兩副竹椅床,把兩個受傷的團丁送往紅軍臨時醫院治療,又派人找來被打死的團丁家屬,紅軍給了被打死的團丁家屬20塊光洋,作為埋葬費用。
當天,幾百名紅軍戰士進駐在煙園圍,他們在煙園圍住了10天。紅軍領導民眾打土豪、分田地,幫民眾收稻子、插秧,教民眾識字、唱紅軍歌曲,給小孩講革命故事。老百姓把自己家的糧食、雞鴨等送給紅軍,紅軍堅持要給錢,軍民互相推辭。村裡的幾位老人向我說起當時的情景,仍是熱淚盈眶,對紅軍豎大拇指。
紅軍撤離時,楊坊、煙園圍里有唐良蘭、唐文煥、等六、七名青年參加了紅軍,隨部隊從煙園圍背後的蛇子嵊古驛道北去進入信豐縣。這是龍南縣距信豐縣最近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