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揚聲

焦揚聲

焦揚聲,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作為中國複合材料領軍人物之一,主要從事耐高溫功能性複合材料的基礎研究和套用開發,在我國耐高溫絕緣材料、防腐材料燒蝕材料及透波材料用樹脂基體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是華東理工大學國防材料研究的奠基人。主要從事信息材料用樹脂基體研究。上海市科技進步成果獎 16 項,其中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四項,三等獎四項,國家科技成果進步獎一項,教育部科技進步成果獎三項,林業部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有譯著一本,編著三本,學術論文近 100 篇。

2010年除夕夜(2011年2月2日),中國著名複合材料專家和領軍人物焦揚聲教授不幸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揚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鎮江
  • 出生日期:1933年5月2日
  • 逝世日期:2011年2月2日
  • 職業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 主要成就:主要從事耐高溫功能性複合材料的基礎研究和套用開發等
  • 性別:男
生平介紹,成長經歷,主要研究領域與學術成就,教書育人,辛勤耕耘,後記,

生平介紹

成長經歷

1933年5月2日,焦揚聲出生於江蘇鎮江一戶貧苦家庭。父親焦啟洪是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的技術員,母親卞有瑜是個賢惠的婦女,肩負著相夫教子的重任。焦家七口人,全靠父親微薄的薪水勉強地維持著生活。1937年抗戰爆發,焦啟洪隨學校西遷成都,與妻兒失去聯繫,從此,焦家斷絕了唯一的經濟來源,生活過得益發艱難。為了撫育膝下的子女,焦母找到了一份國小教員的工作,以支撐全家的生計。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焦家的安身之處又被日軍的飛機炸毀,年幼的焦揚聲只好隨同母親遷居南京,在顛沛流離的困境中度過了他的童年。
華東理工大學焦揚聲教授華東理工大學焦揚聲教授
戰亂、家貧、喪父,這些接踵而至的災難使焦揚聲幾度輟學。不過,好在焦母曾擔任過教員,輔導國小課業並不是什麼難事。在母親的幫助下,焦揚聲斷斷續續地完成了學業,1947年9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南京市立第四中學。然而,昂貴的學費給原本沉浸在喜悅之中的焦揚聲澆上了一盆冷水。為了爭取這個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他多次向校方提出準予免除學費的請求。出於焦揚聲強烈的求學熱情,學校最終同意了他的要求。不過,失學的陰影依然時不時地環顧著焦揚聲。為此,他在刻苦學習之餘,還積極參加“助學聯”(南京中學助學聯合委員會)的義賣、募捐等各項活動,好不容易才捱過了這段苦難的日子。
新中國成立後,少年焦揚聲與許多貧苦學生一樣歡欣鼓舞,他們終於都能夠享受人民助學金,去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然而,不幸又一次降臨到了焦揚聲的頭上,由於長期的艱苦生活,體弱的他患上了支氣管擴張症,接連數日大口大口地吐血。後經醫治,命雖保住了,但他必須呆在家裡臥床靜養一段時間。為了不耽誤學業,焦揚聲乘機抓緊時間閱讀了許多名著,有《鐵流》、《真正的人》等。當他讀完蘇聯作家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後,深受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不屈服於命運,勇於奮鬥的精神所感染。病榻上的他反覆背誦著“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終於,靠此自勉他不僅戰勝了病魔,而且順利考取了北京大學化學系,開始了他為此終身奮鬥的“高分子”夢想。

主要研究領域與學術成就

1、師從李世瑨先生,初涉耐高溫聚合物研究領域
1958年9月,焦揚聲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剛由中國科學院與華東化工學院合辦的重有機合成研究所工作(該所系當時我國最早系統研究高分子聚合物的專門機構之一,後於1962年歸屬學校,改名為塑膠研究室,李世瑨教授為主任),開始參與各類特種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與研究。
1956年開始,李世瑨領導的基本有機合成研究室,為回響國家“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組建了一支“塑膠突擊隊”,從事探索富有我國自己特色的尼龍-66的研製合成方法:即從來自農作物的廢棄物如玉米芯、米糠、桔梗等提煉出來的糠醛出發,以此製得呋喃,再將呋喃加氫製得四氫呋喃,進而製得己二腈、己二酸和己二胺。這己二酸和己二胺便是國外同行用來合成尼龍-66的原料,而此原料他們是從石油製品中獲得的,遠比李世瑨“突擊隊”的製備方法要簡單得多。但中國當時幾乎沒有自己的石油煉製產品,故這一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李世瑨他們不僅解決了合成尼龍-66的原料問題,還從中探索出了另一類重要樹脂——糠醛丙酮甲醛樹脂的合成路線,這項研究成果便是年輕的焦揚聲在參與尼龍-66研製過程中率先想到並摸索出來的。
糠醛丙酮甲醛樹脂是呋喃樹脂的一種,它具有良好的耐酸鹼性、耐熱性和電絕緣性,且價格低廉、易於加工成型,故可被廣泛用作耐腐蝕性和電絕緣性好的玻璃纖維增強塑膠、耐酸膠泥、樹脂混凝土等的粘結劑,若經環氧樹脂改性後,它也可用於化工設備等的防腐塗層之中。但這種樹脂,在上世紀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我國卻仍為空白,是焦揚聲與他的同事們查資料、摸配方,夜以繼日地撲在實驗室里反反覆覆試驗出來的。這一成果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並沿用至今。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1號”,揭開了人類航天事業的大幕。對此,毛澤東主席在1958年5月召開的八屆二次會議上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指示。毛主席一聲令下,各界心潮澎湃,希望中國的人造衛星也能早日在宇宙空間翱翔。然而,當時我國國力還比較薄弱,又要加緊研製飛彈、原子能等國防急需的工業,若再將人造衛星的研製和發射工作作為整體項目立即上馬,勢必導致人力、物力等資源的緊張,有違“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因此,主持中央一線工作的鄧小平決定,人造衛星的研製應當以單項技術的研究為突破點,先創造必需的研究試驗條件,為空間技術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一旦條件成熟,就可以在短時期內研製和發射我國的人造衛星。
衛星要上天,涉及到數學物理學化學電子學、無線電微波通訊以及天體物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配合,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對於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專門機構——華東化工學院塑膠研究室而言,他們也自然而然地把研究的重點轉移到了製造衛星所必需的耐高溫、高強度的高分子材料上。1962年在李世瑨教授的帶領下,焦揚聲等人開始蒐集整理國外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翻譯出版了《耐高溫聚合物》一書,就各種耐高溫聚合物的製備作了專門介紹。同年6月,焦揚聲又在李世瑨的指導下在《化學世界》雜誌上發表了“耐高溫塑膠”一文。
當時,國外有關耐高溫材料的研究已有相當的成就,但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為了把國外最新的研究進展介紹給國內的研究人員,焦揚聲在“耐高溫塑膠”一文中對國外有關耐高溫塑膠的研究報導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分析,他將其歸結為瞬時和長時耐高溫樹脂(塑膠)兩類,並著重介紹了以氟塑膠、矽塑膠、半無機和無機塑膠、絡合物塑膠、主鍵含苯基的塑膠、呋喃及改性環氧塑膠為代表的這些長時耐高溫樹脂(塑膠)的特性。焦揚聲認為具有較高熱穩定性的這類塑膠,主要是受其“鍵能”和“結構”兩大因素的作用。此外,他還認為僅僅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熱穩定性的特徵上是不夠的,還必須考慮材料的強度和耐腐蝕性,即抗氧化的能力,否則不能滿足結構材料的要求。這篇文章的發表,大大加深了國內材料研究工作者對耐高溫聚合物的認識,對推進我國耐高溫材料研究步伐,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2、研究二甲苯,開發二苯醚樹脂,服務“四化”建設
20世紀60年代後,我國的煉焦和石油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1963年12月大慶油田出油,結束了我國“貧油”的歷史。——二甲苯等許多化工原料已能大量生產。如何綜合利用二甲苯?如何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服務於國家的生產建設?這成了當時眾多科技工作者所思考的問題。於此同時,以二甲苯為基本原料製成的二苯醚樹脂,已在國際上被公認為是H級的絕緣材料,廣泛套用於各種需要耐高溫的特種電機上。正處於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的新中國,若能夠掌握這項技術,毫無疑問,定會大大推動航空、國防、海洋和地下開發等事業的發展。然而,當時僅有美、日兩國掌握這一技術,並對外採取了嚴密的封鎖,所以要自行、獨立研發二苯醚樹脂談何容易。
經過通力協作和攻關,焦揚聲團隊取得了很大進展,成功地完成二甲苯-甲醛樹脂的合成以及二甲苯異構體的分離實驗。但一場場政治運動卻不斷地衝擊著他們的工作。面對各種莫須有的罪名,焦揚聲備感委屈,甚至為之流淚。李世瑨教授得知這一情況後,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不要急嘛,是金子,在垃圾堆中也會閃閃發光的!”在李教授的教誨下,焦揚聲的腦海中又浮現出了保爾·柯察金不屈服於命運,勇於奮鬥的形象。“對,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成為焦揚聲在艱難的歲月中為國家、為人民盡力作貢獻的支柱。
“文革”前後的十多年時間裡,焦揚聲奔走在滬寧、滬杭線上,往返於浦江兩岸,深入上海冶煉廠、上海絕緣材料廠、金山維綸廠等生產第一線,解決了眾多生產實踐上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受到了大家的首肯。這使焦揚聲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到工廠去,與工人、技術人員打成一片,急工廠所急,用自己的知識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正是在與生產結合的過程中,二苯醚樹脂項目才在“文革”中艱難地推進。同時他還根據國家和企業的發展需要,開展了二苯醚樹脂的孿生項目——二甲苯耐腐蝕樹脂的研究工作。
“文革”結束後不久,同中國廣大科技工作者一樣,焦揚聲也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他雖然身患高血壓和嚴重的哮喘,卻仍堅毅地奮戰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為了上好一堂課,他經常備課至深夜,連出差在外也不例外;為了得到一個材料老化的數據,他幾乎連續一個月在實驗室里值夜班。同室的年青同志勸他要保重身體,他回答道:“國家要上去,科學要上去,我這個老兵也要上去!”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他的團隊立足既有的科研成果,進一步開發了二苯醚玻璃布板材、二苯醚絕緣管、二苯醚玻璃布雲母複合材料、二苯醚粉雲母紙絕緣板、二苯醚無緯帶、二苯醚複合胚布等一系列二苯醚系統的衍生物材料,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的生產建設。為此,二苯醚樹脂和二甲苯耐腐蝕樹脂項目先後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七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項,國家星火示範企業獎一項,國家教委、建材部、船舶總公司科技進步獎各一項。焦揚聲也先後被授予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面對這些成績和榮譽,焦揚聲並不看重。他經常說:“黨和人民給我的榮譽只能說明我以前為國家、為人民做了一點貢獻,我自己心裡感到安慰,此生沒有白過,但不能保證我的今後”;“我是一名黨員,在我的一生中應該為黨、為人民多做些什麼,多留下些什麼”。正是在這種樸實無華的精神自勵下,焦揚聲繼續無畏地走在推動祖國科技事業的征途上,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3、勇於獻身,勤於開拓,投身國防科研事業建設
隨著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航天工業也步入了快速變革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先進國家已生產出具有粘度小、結構緊密、氣孔率低、強度高等特點的高分子材料來廣泛套用於火箭發動機的殼體。面對國外日新月異的新材料、新產品,我國的火箭材料技術則顯得相對落後。為了儘快趕上世界先進行列,改進火箭發動機殼體材料的工作勢在必行。然而,美國等少數幾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又採取了極為嚴格的保密措施,國內也沒有人願意來啃此“硬骨頭”,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
20世紀90年代初,焦揚聲臨危受命,接受了航空航天工業部交給的研發火箭發動機殼體用“4206環氧樹脂”的研製任務。為不辱使命,儘快完成國家交付的任務,焦揚聲帶領他的團隊在僅有14平方米的簡易活動房內展開實驗。從結構和化學反應上來看,這項實驗並不難,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遇到了不可想像的困難,他們做了將近一年的實驗,其結果幾乎是零。
如何才能攻克難關?這一問題成了焦揚聲團隊日思夜想的話題。在簡易的實驗室里,他們每天簡單地重複著這樣的生活:早上6點工作,深夜2點下班;討論,實驗;實驗,討論……對於年富力強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來說,這種生活已經夠嗆;而已切除兩葉肺,拿掉三根肋骨的焦揚聲也同年青人一樣在冬冷夏熱的實驗室內進行著項目攻關,這種為科學奮鬥的精神激勵著實驗室中每一位同仁。在他的帶領下,大家齊心協力,不畏艱難,最後在預定的期限內將符合技術要求的樣品趕製了出來,終於完成了“4206環氧樹脂”的研製任務。當航空航天工業部領導來學校視察,看到項目組是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進行科研時,不無感慨地說:“在當前市場經濟與大批部隊軍轉民的關鍵時刻,有這股拼勁的知識分子已不多了。”
由於焦揚聲和他團隊出色的表現,國家有關部委又下達了“雙馬來醯亞胺增韌改性”和“結構型碳纖維燒蝕材料樹脂基體的合成”兩個國防科研項目任務。
1990年代後,國際上燒灼材料已開始向三向結構型碳纖維編織物發展,而原先國產樹脂在工藝和性能上已不能滿足要求,因此國家急需這類新型材料。在接到任務後,焦揚聲和他的同事們一頭扎在實驗室里,從分子結構設計開始,做了大量樣品測試和篩選,最終合成出了6種新結構的樹脂。經國防科工委、國家計委國防司、航空航天工業部等單位有關專家的鑑定,認為焦揚聲團隊試製出的新型樹脂為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建議該產品應儘快套用到各種新型號的戰略與戰術火箭上。因焦揚聲在國防科研戰線上的突出貢獻,他先後獲得了“全國軍工配套科研工作先進個人”和“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
1998年,焦揚聲已年過65歲,作為高分子材料專業的科研工作者,他接觸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有害化學品已近40年。由於長期從事高強度的科研工作,原本體弱的他已備感力不從心。考慮到健康等各方面因素,焦揚聲向學校提出了退休的請求。面對一部分未結項的課題,他在申請中這樣寫道:“關於我所承擔的各項科研任務,要到2000年才全部結束,我會妥善安排好的,決不讓學校丟臉。我也十分重視自己的聲譽。”實際上,辦理完退休手續後的焦揚聲幾乎每天都到實驗室報到,為中青年學者把關,指導他們完成國家、學校交給的任務。

教書育人,辛勤耕耘

2007年4月6日下午,華東理工大學內的大教室里舉行著一場題為“做人與做學問”的講座。講台上站著一位白髮蒼蒼的長者,正循循善誘地講述著自己對科研、人生的體悟;台下座無虛席,仔細聆聽著長者的諄諄教誨。這位長者便是年高德劭且已退休多年的焦揚聲教授,而聽眾則是來自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師生。報告中,焦老從自己的成長、科研經歷談起,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展示了時代轉換中一名知識分子的文化良知和人文關懷。焦老此時已年過七旬,他不顧年老體弱,依然站在講台上辛勤耕耘的舉動,鼓舞了在場所有的師生。
其實,在40多年的執教生涯中,焦揚聲一直十分注重對人才的培育工作。他除了講授“聚合物複合材料電性能”、“複合材料工業學原理”等專業課程外,還堅持每年為一年級新生、研究生作報告、開講座。他在課堂上不僅教授專業知識,而且還比較重視學生的人格培養。他時常以自己一生曲折的經歷和獲得的成績為例,啟發學生認識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科研工作者應當肩負的責任,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
焦揚聲在教學中十分注意社會風氣的變動對學生的影響。他在課堂上經常結合社會發展形勢,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段時間,不少學生受社會上“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思潮影響,對自主研發的工作不甚感興趣,認為我們各方面的條件不如人家,研發不出先進的產品也在情理之中,只要照搬拿來就可以了,等等。對此,焦揚聲無比憂心。他雖從不反對學習西方的先進成果,而且還身體力行地引介過許多科研成果;但他深知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科研事業,那么其後果必然是受制於人。因此,他反覆以自己的研發經歷為例子,告誡學生,做科研也要善於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不能人云亦云,跟在洋文資料後面爬;要敢於、勇於超越洋人。
這些諄諄教誨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有位學生這樣評價他:“焦教授的報告沒有滔滔不絕的大道理,也沒有慷慨陳詞的警句。他的報告是一位長者對年輕一代的教誨和囑咐。我們聽他講,我們內心信服。他使我們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應該怎樣‘做人’的道理。從焦老師身上使我們明確了青年人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焦教授是中國人的脊樑。”
據他隔壁實驗室中德先進材料聯合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小劉說,在焦老師去世前,焦老師還堅持去實驗室,而且去的很早,每次都會在實驗室大門口等學生。學生到實驗室後,焦老師會和學生交流一會關於實驗進展的一些問題,天天如此,令小劉十分感動,因為焦老師此時已經退休,只是被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返聘而已,而且焦老師年紀已高還能天天堅持如此,很不容易。

後記

2010年除夕夜(2011年2月2日),我國著名複合材料專家和領軍人物焦揚聲教授不幸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