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帖

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表示,如今,在媒體、社會輿論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下,焦慮情緒被生髮、放大,蔓延到社會各個角落,甚至營造出一種全民焦慮的“奇觀”。焦慮已成時尚詞語,大家抱怨著焦慮,又消費著焦慮、享受著焦慮,似乎不焦慮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這是值得警惕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慮帖
  • 反映:情緒宣洩
  • 調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
  • 2012年7月:314萬元退休金
簡介,詳情,

簡介

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表示,如今,在媒體、社會輿論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下,焦慮情緒被生髮、放大,蔓延到社會各個角落,甚至營造出一種全民焦慮的“奇觀”。焦慮已成時尚詞語,大家抱怨著焦慮,又消費著焦慮、享受著焦慮,似乎不焦慮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這是值得警惕的現象。
2012年7月,微博上流傳的帖子“80後退休前需準備314萬元退休金”,吸引不少網友注意,更引起眾多80後對未來養老問題“杞人憂天”式的焦慮情緒。
買房焦慮、職場焦慮、婚姻焦慮、生育焦慮……如今,類似的“焦慮帖”在各大網站、論壇中並不鮮見。

詳情

2012年7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對11344人進行的調查顯示,68.8%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焦慮帖”泛濫,55.9%的人認為“焦慮帖”泛濫會降低青年幸福感。
“焦慮帖”,困境反映還是情緒宣洩
“80後退休前需準備314萬元退休金”的帖子中說:你現在的年齡越小,面臨的通脹時間就越長,到時需要準備的退休金將更多。假設退休後,每月想要過和現在3000元相同購買力的生活,如果你現在50歲,10年後退休,按照3%的通脹計算,需要為20年退休生活準備174萬元。如果你是80後,現在30歲,則需要準備314萬元退休金。
看似專業的一大串數字,得出的結論讓不少人心驚。儘管很快就有人指出,帖子中的數據頗有紕漏,不具科學性,但該帖還是被很多人轉發,引起關注。而各種類似的“焦慮帖”所擔憂的問題也引起網路熱議。
調查顯示,68.8%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焦慮帖”泛濫。其中,44.0%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焦慮帖”較多,24.8%的人認為非常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三學生張林說,現在網路上反映青年焦慮的帖子確實不少。帖子中的不少焦慮,自己也多多少少有過,考試、考證的壓力,大學畢業將要面對的生存和就業壓力,確實讓他們感到焦慮。“網上流傳的所謂‘焦慮帖’,是在網路成為宣洩渠道的背景下,青年表達焦慮的一種方式,但其存在的誇大效應也不可忽略。”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心理學博士李麗娜告訴記者,能體現社會壓力的領域都存在“宣洩不滿”和“表達焦慮”的網路言論。這些“焦慮帖”其實是網路言論中的常態,只是某些被廣泛關注或者放大了。
調查中,68.4%的人認為“焦慮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的困境。同時,36.2%的人覺得“焦慮帖”只是一種情緒宣洩。
現實壓力加上盲從效應,導致“焦慮帖”被多次轉發
“焦慮帖”為何會泛濫?調查中,62.2%的受訪者認為是因為年輕人生活壓力較大,需要宣洩;36.4%的人認為是因為部分年輕人對生活的期望較高。另有35.0%的人直言,“焦慮帖”泛濫源於一些人缺乏獨立思考意識和質疑精神,人云亦云。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的耿傳川認為,“焦慮帖”泛濫是因為網路成為如今最好的“吐槽”空間,人們的焦慮、怨氣和怒氣在網路上得到了最大的釋放。另外,發達的網路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很多人每天刷微博,希望得到別人關注。所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自己有時也會有意無意地放大焦慮和擔憂的情緒,因為這本身就會成為一個受關注的理由。
李麗娜認為,現實壓力加上群體的盲從效應,導致“焦慮帖”出現後被多次轉發。“‘焦慮帖’本身的影響並沒那么大,但在傳播過程中,問題被嚴重化和放大化,就會引發集體焦慮。”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王水雄,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焦慮帖”泛濫是因為青年中的分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青年會有較多焦慮感,同時又覺得改變現狀的途徑非常有限,這些都會導致他們的焦慮。另外,在網上活躍的部分人跟現實社會存在距離,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難出人頭地,網路是他們表達焦慮的一個方式。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時進教授認為,“焦慮帖”泛濫,是因為現實中確實存在壓力和焦慮,青年人內心存在不安全感。一些青年心裡的焦慮不一定來自現實,而可能是由於父輩的不安全感給他們的童年帶來了陰影,留在了他們的人格中。這些不安全感一旦被激發,焦慮就會自動產生。“焦慮帖”可能就是激發了青年人格特性中不安全感的東西。
49.3%的人認為年輕人應有獨立判斷能力和質疑精神,遠離“焦慮帖”
“焦慮帖”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調查中,55.9%的人認為“焦慮帖”會降低青年的幸福感,53.9%的人覺得它會激起更多人的消極心態和情緒。
耿傳川說,年輕人對學業、工作、感情和人際關係有焦慮非常正常,每個人都會遇到。但“焦慮帖”可能放大這種焦慮,帶來不必要的擔心,從而給青年帶來不良影響。
李麗娜認為,“焦慮帖”不僅會降低個人幸福感,對社會而言可能會導致謠言的產生。社會心理學中的謠言心理機制,與公眾的恐慌和焦慮心理、信息的模糊度、個人的判斷力有很大關係。因此,在網路特定的信息傳播環境中,我們要特別警惕“焦慮帖”有可能會滋生謠言。
該如何應對越來越多的“焦慮帖”?調查中,56.3%的人認為應該對青年面臨的問題引起注意,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48.0%的人覺得媒體不應放大危言聳聽的焦慮。
“其實大多數焦慮都是杞人憂天。”李麗娜建議,年輕人應建立合理的認知模式,儘量避免將焦慮的問題放大化、嚴重化,要有目標並做好當下的事情。
孫時進認為,青年在焦慮時,不要忙著恐懼和擔心,應靜下心來好好想想自己是否真正因現實問題而焦慮。如果是,就該進一步思考是什麼引發焦慮,並積極尋求解決焦慮的辦法。
王水雄說,網路上一些帖子是不真實的,有些焦慮也是認為營造和誇大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有質疑和考證的精神。
王水雄建議,當下教育應重視培養青年人面對困難的頑強心態,在青年成長中給予一定的心理輔導。青年在遇到焦慮時,還可以看一些解釋和緩解焦慮的書,幫助自己正確應對焦慮情緒。
調查中,49.3%的人表示,年輕人應該有獨立判斷能力和質疑精神,遠離“焦慮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