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貼是指網友在網路上發布的帶有焦慮情緒的帖子,這種帖子的泛濫,以致出現“全民焦慮”的假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慮貼
- 釋義:網友發布的帶有焦慮情緒的帖
- 後果:引發了網友群體性的焦慮情緒
- 假象:出現“全民焦慮”
介紹
一項調查顯示,超五成職場人受“職場危機”困擾,發展無方向、升職沒機會、工資上不去……新進職場的“90後”和事業處於發展期的“70後”“80後”似乎都因“職場危機”而陷入焦慮。如何正確面對“職場危機”,網友和專家對此紛紛支招。
你有“職場危機”嗎?
近日,網際網路上“焦慮帖”泛濫,其中為“職場危機”而焦慮的網友不在少數。對工作狀態不滿意、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公司領導重視;對薪酬不滿意,認為承擔不了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人生大事;對發展空間不滿意,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有網友發帖“吐槽”稱“年薪20萬仍覺得生活在‘社會底層’”,引來更多人跟帖表示“自己的薪酬遠低於這一水平,深感危機巨大,焦慮重重”。
網友“墊腳石”在論壇上發帖說:“我做廣告行業,身邊的同事換了一輪又一輪,競爭很激烈,如今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總擔心成為職場‘處理品’‘折舊貨’。”
30歲的王惜是北京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從業人員,她目前最大的煩惱是這份工作幹了五年還在“原地踏步”:工資不漲、升職無望,想跳槽又怕跳了不如現在的好。“單位里有些人不乾什麼事卻總占便宜,好機會從來輪不上自己,工作沒動力……”王惜說。
適度的危機感對於工作是有益的,但危機感過度就會帶來焦慮、工作狀態不佳、心情煩躁等一系列問題。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職業規劃中心指導老師、國家職業指導師鮑金勇認為,危機意識其實就是競爭意識,危機感一方面反映出職場人士對工作現狀不滿,另一方面也是職業發展方向模糊的表現。
鮑金勇認為,出現這個問題有深層次原因:一是急功近利的心態。急功近利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思維模式,越是對於付出的期望越多,越是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的體驗。
二是一些人的職業規劃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優勢和內心需求,在擇業時基本以“社會價值標尺”或“父母的價值標尺”為標準。但由於職業定位不清晰,跳槽成為常事,這樣對於職業經驗的積累沒有太大的價值,也影響著自己的職業發展,時間一長,危機自然出現。
網友專家支招如何渡過“職場危機”?
能否擺脫危機,迎來職場的春天呢?網友“坐等海枯石爛”認為,化解職場危機首先要調整心態。“如果總拿自己缺點比別人優點比,那永遠都不會滿意。把眼光從別人身上往回收一收,和自己比比,一步步積累,任何危機都會化解。”網友“素其”也認為,“面對危機,抱怨是沒用的,應該把危機看做一種機遇,藉此訓練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任何人的職場會一帆風順。”
職業培訓師、人力資源顧問江玉林則表示,職業生涯有“內生涯”和“外生涯”之分,所謂“內生涯”,是指個人內在的經驗、技能、理念等;“外生涯”指公司背景、薪酬、職位等。大多數人關注“外生涯”,但“外生涯”變化的前提則是“內生涯”。職場人士要加強“內生涯”的積累和修煉,尤其是工作年限短的職場人士,更應該將“內生涯”的獲取作為首要任務。
“在看待自己發展空間、薪酬等因素時,需要從自身實際狀況去考慮,別人的狀況對自己無實際的意義,聰明的職場人士不會去糾結為什麼升職的是他而不是我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江玉林說。
江玉林認為,大部分企業在涉及薪酬等問題時會考慮到內部公平和外部市場競爭的因素。如果在企業中有明顯的內部不公平現象涉及自己,可以在恰當時候和主管溝通,這樣既可以爭取權益,又可以通過溝通。總而言之,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文化和規則,職場人士應樹立平和的心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內生涯”修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