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墩卵石擺塑龍

焦墩卵石擺塑龍

焦墩卵石擺塑龍位於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白湖鄉張城村,1993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黃梅新石器時期的焦墩遺址進行首次發掘,在遺址西北部發現了用鵝卵石擺塑的一條石龍,石龍全長7米,軀幹長4.46米,高2.26米。其頭西尾東,鹿頭、魚尾、蛇身、獸爪,龍首高昂,張口吐舌,單角上揚,尾端上卷,背部有立鰭,腹部有四足。顆顆卵石象層層鱗片鱗光閃閃,布局合理,有密有稀。龍身呈波浪起伏狀,仿佛騰雲駕霧,形態逼真,動感極強。

焦墩巨龍距今約為5000至6000年,是迄今中國發現時代最早,形象最為成熟,形體最大的龍形圖案。考古專家命名為“焦墩巨龍”“長江流域第一龍”。它為今天諸多科學領域傳遞了許多古信息,提出了許多新課題。

焦墩卵石擺塑龍:1993年6月底,為配合合(肥)九(江)鐵路建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專業人員對鐵路經過的黃梅新石器時期的焦墩遺址進行首次發掘,在遺址西北部發現了用鵝卵石擺塑的一條石龍,石龍是用色彩各異,大小不一(5—8厘米)的鵝卵石在預先輔好的紅燒土檯面上,按照畫好的圖案精心擺塑而成。石龍全長7米,軀幹長4.46米,高2.26米。其頭西尾東,鹿頭、魚尾、蛇身、獸爪,龍首高昂,張口吐舌,單角上揚,尾端上卷,背部有立鰭,腹部有四足。顆顆卵石象層層鱗片鱗光閃閃,布局合理,有密有稀。龍身呈波浪起伏狀,仿佛騰雲駕霧,形態逼真,動感極強。在石龍龍背上方另有三堆斜向排列的卵石,專家分析,可能是代表星座。在石龍的四周還有用卵石擺塑的魚、龜、蛇等水生動物圖案有序排列,它們以石龍為中心,宛如護主守神。
焦墩巨龍距今約為5000至6000年,是迄今中國發現時代最早,形象最為成熟,形體最大的龍形圖案。考古專家命名為“焦墩巨龍”“長江流域第一龍”。它為今天諸多科學領域傳遞了許多古信息,提出了許多新課題。
巨龍的準確東西方向和模擬的星座,為研究原始天文學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從巨龍碩大的體態和嚴格的方位分析,這是由統籌性的集體勞動所成,推測這裡是一處原始聚落的宗教祭祀場地,以龍為圖騰,祭祀膜拜。這種對龍圖騰的崇拜,就是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產生的因素之一。
用鵝卵石作為藝術材料是中國美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上的首例。
長期以來,中國史書、文獻都以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心,而今焦墩巨龍以它產生六千年的最早時限,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端之一。為中華民族文明起源多元論提供了重點佐證。考古學家預言,研究成果會證明焦墩巨龍將把華夏文明史向前推進一千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