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無題·禹域多飛將
- 創作年代:1933年
- 作品出處:《魯迅全集》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魯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無題
禹域多飛將1,蝸廬剩逸民2。
夜邀潭底影3,玄酒頌皇仁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蝸廬:像蝸牛一樣的房屋。指極簡陋的住處。逸民:古時的隱士,這裡是指反抗國民黨統治的人民。
- 潭:深水,潭底影指詩人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 玄酒:上古時一種黑色的飲料。頌皇仁:歌頌皇帝的仁德。
白話譯文
中國多的是“飛將軍”,而破草棚中只剩下死裡逃生的窮百姓。
到晚間招來水潭裡自身的影子作伴,拿清水祭頌皇上的仁德。
創作背景
據《魯迅日記》,此詩是1933年6月28日應黃萍蓀索書而寫。黃萍蓀托郁達夫請魯迅寫字,魯迅即回以此詩。當時,正是國民黨消極抗日派在日本步步緊逼之際,高叫“攘外必先安內”,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軍事圍剿,用飛機轟炸根據地人民之時,作者魯迅作此詩以痛斥他們的行為。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具有幽默與冷嘲特色的政治諷刺詩。作者巧妙地將幽默與冷嘲相結合,嬉笑與怒罵為一體。在幽默與嬉笑中,蘊含著譴責,在冷嘲與怒罵中,深藏著犀利的攻擊。既無情地揭露與控訴了日本和國民黨消極抗日派虐殺人民的罪行,又對遭蹂躪與殘害的人民民眾,寄予真摯的關懷與深切的同情。
這首詩詩句雖簡短,卻意境高遠,構思精巧,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造詣。詩的前三句鋪墊蓄勢,結句則升騰“顯志”。一、二兩句寫實,勾勒出“禹域”被蹂躪。“逸民”被殺戮的淒寒慘象。這兩句,既進行鮮明對比,又構成因果關係。“禹域”上空的“飛將”,與地上“蝸廬”中的“逸民”,對比強烈而鮮明。前句為因,後句為果。“飛將”愈“多”,則“禹域”愈險,“逸民”愈慘。一個“多”字,極言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消極抗日派轟炸之盛,一個“剩”字,狀寫了他們對人民戕害之慘。一“多”一“剩”,既是對敵暴行的揭露與控訴,也是對人民苦難的關心與同情。第三句在前二句寫實的基礎上,為結句蓄勢而過渡;一個“邀”字,形象又逼真地狀寫了“逸民”死裡逃生的孤獨與淒寒的心境。結句則在前三句鋪墊蓄勢的基礎上,詩意陡然升騰飛躍,如“銀瓶乍破”,洪濤決堤。在此,作者將久積於心的滿腔怒氣,借“玄酒頌皇仁”的反語,傾瀉出來。一個“頌”字,意味深長,既含有辛辣的諷刺,又隱藏著控訴,將他們的“王道”、“仁政”,揭露無餘。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有兩點:一是含蓄的諷刺,也就是冷嘲,從字面上往往不易看出來,而實則含有對國民黨政權的深刻抨擊和辛辣諷刺;二是貌似誇張(對飛機轟炸情況的形容),實際上是對當時現實的高度概括,高度集中。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錢璱之:“這首詩語意比較含蓄,但諷刺性極強。”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鄭心伶:短短二十個字的小詩中,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或詞義翻新,或鮮明對照,或用暗示,或用象徵,或用反語,或精煉含蓄,又自然通俗。在構思上更顯得巧妙,如一、二句紀實,第三句過渡,均為下一句蓄勢,等到結句語正意反的升騰而起,並且夏然而止,收束得非常有力,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