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技藝
獨特的惠山黑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生產工藝流程和技術條件的選擇,影響到泥人的品種和品質,影響到風格的形成,也正是惠山泥人長盛不衰的基本物質條件之一。早期惠山居民製作泥人屬家庭副業,在農閒時利用這種泥土捏制一些小花囡、小如意、小壽星、小佛像、疊羅漢、泥阿福以及雞、狗、鵝等小禽獸。惠山泥人的製作方法除面型用單片模印製外,其餘身段,四肢都是捏塑出來的,以後經過搓、揉、挑、捏、印、拍、剪、包、壓、貼、鑲、劃、板、插絲、推、揩、糊,刻劃出衣著、穿戴、髮型、頭飾等等,通過上彩、開相、打蠟、插須、裝鑾等工序製造出各色各樣的形象。
分類
惠山泥人在製作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模印泥人。藝人們創作出一件樣品,俗稱“捏仔子”。然後製成模型,進行批量生產。模印泥人造型古樸豐滿,表現手法簡捷洗鍊。《大阿福》、《一團和氣》、《三胖子》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作。模印泥人數百年來始終是惠山本地的主流產品。
另一類是手捏泥人。它除了面部由模印製外,身段、手腳、衣冠都由手工製作,因為多以戲曲為表現題材,所以又稱“手捏戲文”。它造型生動、活潑,衣紋流暢而富於裝飾性。代表作有崑曲《挑廉裁衣》、《教歌》,京劇《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手捏泥人是鹹豐皇帝年間發展起來的,多數專家認為它從蘇州傳入,100多年來經過歷代藝人們的辛勤努力、創新和發展,最後取代蘇州虎丘泥人而在國內獨樹一幟,成為惠山泥人中的一朵奇葩。
產地環境
無錫市惠山泥人廠位於無錫市城西惠山古鎮中,在惠山周圍的稻田中,在地表耕作層1米以下有一層40—100厘米厚的棕黑色的粘土,這就是用來塑造惠山泥人的原料,俗稱惠山黑土。這種黑泥細度極細,可塑性極佳,非常適合捏塑之用,其可塑性指數是其它泥土的2倍,達到8.2。質地細膩潔淨,搓而不紋,彎而不斷,乾而不裂,自然乾燥後不用燒焙就有很好的強度和硬度。無錫能出“手捏戲文”這樣的“細貨”,就與具備這些物理特性的自然粘土有關,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惠山古鎮是惠山泥人得天獨厚的生存空間,天時、地理、人和在此相融相合。古鎮有園林之勝,惠山九峰蜿蜒;1200多年的“天下第二泉”;著名的山麓園林“寄暢園”等名勝古蹟。二有廟宇之盛,如南北朝的惠山寺;明清的三官殿等佛、道廟宇數十處。三是祠堂成群,各種名臣祠、宗祠、鄉賢祠、禪祠108處。四有書院之多,尚德書院、二泉書院、紫書院等近十處。而且象惠山廟會這樣的文化活動非常頻繁而豐富,形成了旺盛的惠山泥人消費市場,促進了產業的發展。
歷史淵源
惠山泥人的起源有很多傳說,雖然充滿了夢幻般的想像和虛構經不起推敲,但也給惠山泥人的文化內涵增色不少。在中國,幾乎每個行當都有尊奉祖師的習俗,認為供奉的偶像就是他們行當的創始人,他能保佑後代藝人的生產、經營順順噹噹。在惠山泥人行業里也有這個習俗,因此,泥人起源的傳說也就不能不和他們的祖師有關了。
據清末民初有名的胡大房、胡二房泥人店的後裔說:在晚清光緒年間只有陳聚盛、胡萬盛等字號的泥人店十幾家,他們共同成立了泥人業的行會——耍貨公所(現惠山史家弄)。公所供奉的祖師是
戰國時期的
孫臏。據傳說:戰國時,
鬼谷子收了兩個徒弟,本領了得,都是戰國時期有名的大軍事家,一個叫
龐涓,一個就是孫臏。龐涓妒惡孫臏,用計割去了孫臏的雙膝,使其無法行走。孫臏逃到吳國,流落在惠山一帶,捏了不少泥人、泥馬來研究破龐涓五雷陣的布陣新法。以後到了齊國為將,一次與魏國作戰時用在惠山研究的戰法大破五雷陣,殺了龐涓。可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藝傳了下來,從此惠山居民也捏起泥人來。孫臏也就成了惠山捏泥人的祖師爺了。
另有一種傳說較廣的是明代大政治家
劉伯溫(1311年—1375年)首創了惠山的捏泥人。當時
朱元璋開國,建立明朝。有一日,派軍師劉伯溫出外查勘。到了惠山,發覺有王者之氣,惠山又是龍山,恐怕再有帝皇出世,將不利於明王朝的統治。作為鎮壓,破壞風水,以斷龍脈,就教老百姓在惠山腳下挖土取泥,搏制泥人以出售換錢,有的將山土製成武將、有的捏作皇帝,破惠山風水,讓無錫只出泥皇泥將,再不出顯達權貴的人物。他當然沒有想到,這一來,給世人留下了精美絕倫的惠山泥人,造就了一批擅長創作惠山泥塑的民間藝人。
1954年,在惠山一帶出土的一批漢代和唐代的陶俑,其中有的很像早期的泥人“大阿福”、“和合二仙”、“猜拳子”。惠山泥塑可能早在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時候就開始有它的原始藝術生命了。但由於泥人不易保存,容易風化,幾百年的實物現在尚存,幾千年的就沒見到了。
根據老藝人王士泉的家譜記載,惠山泥人的發展歷史已有400多年了。在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明,第二十二卷元旦部,其中記武進縣元旦風俗:“買泥人,鬼臉子、搏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鬼臉子即昔人云面具也,二者兒童爭購笑午”。這段記載中說明了明代就有梁溪人(無錫),虞山人(常熟)專門塑泥人,而且說“多造之”,是指已成為產地。並且無錫泥人在明代已有一定的知名度,遠在幾十公里外的武進縣都有無錫泥人出售,而且品種也不少,不僅有各類人物,還有臉譜、面具等,“工且肖”,說明泥人在當時已達到相當的藝術水準。
明代紹興人,文學家張岱,號陶庵,在他的《陶庵夢憶》卷七愚公谷條記載:“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銘山(錫山),進橋店在左岸,店精雅,賣泉酒、水壇、花缸、宜興罐、風爐、盆盅、泥人等貨”,可見當時的泥人已成為商品進入商鋪。但作者在描寫這個精雅的店鋪時,把泥人放在末位,不知是泥人在這個店裡的位子不顯眼,還是因為泥人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從重要的生活用具酒、罐、爐、盆排起,再挨到玩的泥人為止。這就不得而知了。但說明明代末期泥人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了。
到了清代,有關惠山泥人的記載和描寫就很多了。據徐柯《清稗類鈔》卷四十五《工藝錄、泥人條》記載:“高宗南巡,駕至無錫惠山,山下有王春林者,賣泥人鋪也,工作精妙,技藝萬端,至此命作泥人數盤,飾以錦片,金葉之類,進御之,大稱賞,賜錦甚豐。期物至光緒時,尚存頤和園佛香閣中,庚子之亂,為西人攜去矣。”可見王春林是清代中期在惠山泥塑業中一位出類拔萃的專業藝人。從這裡也使我們了解到,無錫泥人在乾隆年間,技藝水平已非常成熟,作品達到相當完美的境界。當時的無錫人周鎬在他的《詠惠山泥美人》詩中呤道:“款款纖腰掌上珍,琅珏為骨水為神……”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50壽慶時,無錫地方官特意到惠山定製了一套精製的“八仙上壽”大型手捏泥人進貢朝賀,惠山泥人再次傳入宮庭。
宣統二年(1910年),由胡萬成大房店鋪選送的泥人產品,在“南洋勸業會”上獲銀牌獎,在該會的報告書(民國廿五版)中說:“陳列手工業中有泥人,多數制其貧賤富貴之像,精神體態,形容丰姿,面面俱到,旁視近視,宛若生人”。由此可見,當時惠山泥人較高的藝術造詣和日盛的名聲。
惠山泥人自明清以來,受到了許多名家吟誦,稱頌之詞豐富多彩。
明代文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卷七“愚公谷”條載:“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銘山(錫山)。進橋,店在左岸,店精雅,賣泉酒、水壇、花缸、宜興罐、風爐、盆盅、泥人等貨”當時泥人已作為商品進入商鋪。
清代杜漢階(1686年—1749年)的《梁溪竹枝詞一百首》有“一丸捻就作嬋娟,引得遊人絕愛憐。常把桃花塢(惠山第二塢)中土,換來仕女幾多錢。”的詩句,描述清早期的惠山泥人已使遊人“絕愛憐”。
清徐珂《清稗類秒.工藝錄》“制泥人條”記述:高宗南巡,駕至無錫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賣泥人鋪也。工作精妙,技藝萬端。至此,命作泥人數盤,飾以錦片,金葉之類,進御時,大稱賞,賜金甚豐,其物至光緒時尚存頤和園佛香閣中,庚子之亂為西人攜去矣”。可見清中期泥人已有許多店鋪,作品已受到乾隆“大稱賞”,而且洋人也十分欣賞,擄走了泥人。
無錫詩人秦琦(1766年—1821年)所作《惠山竹枝詞一百首》中有“泥孩工致勝蘇州,眉目都從好筆勾。”詞句;同時代的周鎬所作《惠山泥美人》有“疑爾前身是阿嬌、琅珏為骨水為神。”的美句讚賞。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國內軍閥混戰,日軍侵華,惠山遭日寇狂轟濫炸,泥人作坊接二連三倒閉,80%的從業人員和藝人紛紛失業和流亡,市場幾乎全部喪失。到解放前夕,惠山泥人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惠山泥人採取了多方扶持措施。首先是組織藝人歸隊,蒐集流散的歷代惠山泥人作品和模具。其次,從華東地區的美術院校、文聯抽調了一批美術工作者對惠山泥人進行調查和輔導。
生產情況
現代發展
惠山泥人廠在獲得國家質檢總局的“原產地標記”註冊後,2004年與市政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一起,舉辦了“首屆中國泥人藝術大展”,建設了一個影響全國的高品位泥人展示平台。
2005年,無錫又通過了中國民協專家組的驗收,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泥人之鄉”;同年中國彩塑專業委員會成立,機構就設立在無錫市惠山泥人廠。
2006年惠山泥人廠的《大阿福》牌惠山泥人又獲“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同年惠山泥人又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企業譽為省級文明單位。
惠山泥人廠為了加強惠山泥人的保護和傳承,於2005年設立大師工作室,將已退休的王木東、喻湘漣、王南仙、柳成蔭4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李仁榮、王國棟、陳榮根等三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集中起來,建立大師工作室,於2007年招收了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9個學員,進行傳習培訓。2007年喻湘漣、王南仙被文化部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同年惠山泥人廠1955年建設的三幢老廠房被公布為“省級工業遺址保護單位”。
學術研究
惠山泥人藝術的學術研究工作也取得十分可喜的成就,2004年由沈大授編撰的《惠山泥韻》出版發行。成為惠山泥人行業中第一本學術專著,2005年台灣漢聲雜誌社和喻湘漣、王南仙共同編著的一套三本《惠山泥人》出版,以後無錫市工藝美術學會和惠山泥人廠合作共同出版了一套《中國工藝美術惠山泥人大師作品集》連續出版發行了五冊,其它一些有關惠山泥人的出版物也陸續不斷出版,估計著作不少於十本。最近一本由惠山泥人廠廠長沈大授主編的列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的《中國民間彩塑集成》(惠山泥人卷)於2012年10月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出版,成為這一時期最具權威的學術專著。
2011年12月,展陳面積達到一萬四千萬米,標誌著中國泥人最高殿堂的“中國泥人博物館”正式落成開放,給惠山泥人乃至中國各地域泥人有了一個展示、交流、宣傳的平台。
產品榮譽
2012年3月,惠山泥人廠被商務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企業。
2014年,文化部授予惠山泥人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和江蘇省工藝美術(惠山泥人)特色產業基地。
2016年9月25日,無錫惠山泥人獲得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一、二、三等獎。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無錫市惠山泥人廠位於無錫市城西惠山古鎮中,地處北緯31°34′,東經120°16′,西址惠山,東臨舊城,北靠京杭大運河,南望太湖。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特色
造型新穎,構思巧妙,人文內涵,工藝精妙,惠山黑泥,輪廓清楚,色彩調和,開相傳神,光亮潔淨,裝鑾典雅,細膩雅致,富有濃郁的江南地方韻味。
技術要求
一、輪廓
1.輪廓正確,塊面線條清楚
2.表面光潔,主要部位無孔洞
3.底座平穩
二、白坯
1.調粉稠度適中,無粉塊狀
2.澆坯重量準確,厚薄均勻
3.砂括輪廓清楚,坯面光滑,拼縫平正
三、泥坯
1.泥質無砂子、皮子厚薄均勻、輪廓印足清
2.線縫修括平整、坯面清潔
3.插牢其他附屬檔案
四、彩繪
1.噴塗顏料噴足,噴均勻
2.線條流暢、粗細均勻
3.勾金描花圖案部位正確、均勻
4.部位正確,界線分明
5.不灑點子,不露底色
6.無失筆、無錯筆、無色差
7.色澤飽滿、鮮艷、無淌掛、積滯
五、開相
1.部位正確勻稱,筆力挺拔
2.眼白點足不出框、不露底色、眼珠,眼圈部位正確、外形端正
3.髯發、眼、嘴墨色分清,具有個性、神態好
4.無碰撞後模糊不清,無失筆
六、光潔度
1.罩光均勻,光澤四面一致
2.光亮度好,有瓷器感
3.不嘡掛,積滯
4.無灰塵、水跡、漆跡或污跡
七、內在質量
1.產品加固樹脂吸透深度在1.5毫米以上
2.附屬檔案部分牢固,功能正常
3.產品質量按產品的實物封樣的標準重量為準,誤差不超過正負10%。
歷史文化
無錫近百年來工商業發達,上個世紀初,江南地區的經濟中心還不在上海,而在蘇錫常一帶,各地商賈雲集,交易場所就在無錫的北塘沿河。吳橋附近運河對面,有一條五里河塘可直達惠山寶善橋,商販在生意之餘,都喜乘坐小船去惠山旅遊休閒,和客戶聯絡感情。這無疑給惠山泥人的銷售帶來了商機,一些高檔的禮品,手捏戲文也就由這些富豪帶往各地,以饋贈親朋好友和自己生意上的客人,有的帶回家後擺設欣賞。據說在顧客中有時還有來購買蠶絲的外國商人。
自明、清以來,無錫地區的名門望族,為了炫耀家族門第,都喜歡在惠山修建祠堂。在山門口、直街、上下河塘、惠山浜等共匯集了百餘座各具風格大小不同的祠堂,直街兩側更是鱗次櫛比,幾乎一家挨著一家都是祠堂。泥人店就開在祠堂的大門口,前門為店,後屋則做作坊。每年春秋農曆二月、八月上丁翌日是致祭之期,此時惠山人頭儕儕,摩肩接踵,各姓家屬子孫,男女老幼都湧向惠山,加上春秋時節來山中祭掃墳墓的平民百姓,給惠山鎮平添無限熱鬧,家家都祈求祖宗保佑,庇護子孫後代輩輩平安,代代興旺發達。祭祀結束,各家不免順帶些山貨、泥人回家。
惠山的迎神廟會在蘇南地區首屈一指,每年農曆三月惠山香汛,盛極一時,尤其是三月十五,大老爺殿的張巡老爺誕辰,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廟黃飛虎壽誕,盛行迎神賽會(又稱老八謝廟會)。縣郊各鄉的拜香會,遙遙數十里,擠擠擁擁塞滿五里街、大德橋,所謂“三步一拜木魚敲,拜香拜到大德橋。”精壯的漢子掮旗打傘,抬著神橋,赤膊上陣,威風凜凜。戲文、樂隊、手執兵器的“太監”、“四開掄、八馬吹”,爭奇鬥勝,令人咋舌。這一天無錫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萬人空巷,浩浩蕩蕩,夾道爭看。年老的婦女坐船曲曲彎彎、晃晃悠悠,從北門惠山浜進入惠山燒香浜、寶善橋,龍頭河上停滿了香船。這種觀瞻和參與的熱潮,不但梁溪古城的民眾蜂擁而至,而且滬寧鐵路沿線的上海、蘇州、常州和鄰近的江陰、沙州、宜興等地的香客、商人也紛至沓來。
香會和香汛又形成了惠山大規模的節場活動,惠山節場期間成為全縣大規模文藝演出的地方,四鄉土特產均有出售,攤販雲集,民間雜藝異彩紛呈。有草台班戲、雜技、唱灘簧、小熱昏等,五里街一帶擺滿了小吃、什貨、水果攤子。而最讓人青睞的還是惠山有名的土產:有五里香粳、觀墩蠶豆、茅蓬鮮菌、胡園果品、惠泉黃酒、山門口酥餅、雙河大籃、蓉湖乳腐,而名聞環球的惠山泥人當推其最受歡迎的。這種中國式的“狂歡節”給惠山泥人帶來了多層次的、持續不斷的市場需求。並起到了不用花錢的廣告宣傳效果,成為惠山泥人精益求精、藝人輩出的催化劑,它們和惠山泥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不言而喻了。
民國時期的戲劇家
周貽白(1900—1977)描繪惠山泥人“世界原同傀儡場,女媧摶土群洪荒”。
據惠山泥人廠不完全統計,在半個多世紀裡,接待外國元首、總統級的外國友人就多達24位,他們有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荷蘭首相約恩森、馬爾他議長安東·塔搏恩,阿爾及利亞總統沙德利、衣索比亞海德拉·賽拉西皇帝、以及兩次來訪的高棉西哈努克親王、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等。接待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知名人士不計其數,他們有
習近平、
葉劍英、
陳雲、
李先念、
榮毅仁、
李宗仁、郭沫若、楊振寧、趙朴初、朱學范、趙紫陽等,半個多世紀來共接待了境內外遊客幾十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