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階級文化協會是指俄國的一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於1906年成立,但直到1917年俄國大革命後它才活躍起來。該組織旨在創造出無產階級的藝術和文化,其主要對象是工業,致力於將工業和藝術統一起來。協會的領導人認為無產階級協會應該是自治的,不是黨和政府的機構。其轉機發生在1922年,因為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迫使政府放棄對藝術的獨家庇護。曾在革命後的蘇聯藝術生活中起主導作用的構成派和其他前衛藝術家(見CONSTRUCTIVISM;SUPREMATISM)或與無產階級文化協會聯盟(協會在經濟上給其以資助),或離開蘇聯流亡到巴黎、慕尼黑或柏林。在20世紀20年代的最後幾年,藝術家在無產階級文化協會領導下,變成了藝術工程師(artist-engineers),從事功能性的工業設計。1932年黨再次開始對蘇聯藝術開始進行監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產階級文化協會
- 成立時間:1917年
- 成立地方:彼得格勒
- 類型:民眾文化組織
十月革命後,各地協會最多時達 1,381個,會員40多萬,還有工人文化宮、各種文藝小組、學校,以及《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中央機關理論刊物)、《未來》、《熔爐》、《汽笛》等20餘種刊物和幾個出版社。它的建立反映了革命年代文化的高漲,表現了無產階級對文化知識的渴望,對推動蘇維埃文化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所謂“無產階級文化派”,一般是指它的理論家鮑格丹諾夫、普列特尼約夫等提出並推行“無產階級文化”綱領的少數人。鮑格丹諾夫的“無產階級文化”理論的提出,比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誕生為早1909年他就開始鼓吹建立馬赫主義的“無產階級哲學”、“無產階級科學”和“無產階級文化”,特別在十月革命後,他發表了一系列言論宣揚他的“無產階級文化”的觀點,並通過協會的活動加以貫徹。所謂的“無產階級文化”,是以其“組織科學”為理論基礎,他認為人的一切經驗的綜合就是真理,真理不是客觀現實的反映,而是社會經驗的組織;文化和文藝則是以“生動的形象”組織人們的“社會經驗”;過去的文化反映的是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經驗”,“無產階級文化”反映的是無產階級的“階級經驗”因此,他根本否定過去的一切文化,企圖在真空中創建一種純粹的特殊的“無產階級文化”。列寧在《政論家的短評》、《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青年團的任務》等著作中尖銳地批判了這種反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文化”的理論。1918年10月,在第一次全俄無產階級文化協會代表大會上,協會的某些領導人企圖使協會擺脫黨和蘇維埃政府的領導,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化組織,聲稱黨領導的是無產階級的政治鬥爭,工會領導的是經濟鬥爭,而協會應該領導無產階級的文化鬥爭。列寧為此給無產階級文化協會代表大會起草了一項決議草案《論無產階級文化》,指出它必須在蘇維埃政權和共產黨總的領導下,“把自己的任務當作無產階級專政任務的一部分來完成”,並嚴厲批評了“無產階級文化”的觀點,認為它“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危險的”。1920年12月1日,俄共中央根據列寧對“無產階級文化”多次批評的精神,作出了著名的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決議,即“俄共中央的信”。但是,普列特尼約夫等人對於列寧的批評和黨中央的決議置若罔聞,甚至要求黨中央撤銷這個決議。之後,普列特尼約夫又在《真理報》上發表題為《在思想戰線上》的長文,堅持認為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綱領是唯一正確的綱領,進一步提出要在“實驗室”里建設“無產階級的階級文化”,把廣大農民和知識分子排除在建設無產階級文化的行列之外。列寧讀了這篇文章後,嚴正指出:“這是偽造歷史唯物主義!玩弄歷史唯物主義!”接著,在《真理報》上圍繞著普列特尼約夫的文章展開了一場論戰。從這以後,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活動大大減少,1932年 4月23日,聯共(布)中央作出《關於改組文學藝術團體》的決議之後,它的活動即告停止。